陈建超
一、岠山名的传说
在盘古开天地之时,天地紧密相偎,地欲造万物之隙,遂之求于盘古:“既造吾,不生万物何为地?”盘古念其地说有理,随之允地以巨石撑天。巨石出,地欲造万物必生其气供万物呼吸;必生其水让万物滋润。其万物勃生,必求空间;有空间,万物方可有高矮、胖瘦之分、居地有多少等现象……于是天助巨石猛长。巨石长,一发不可遏止,山尖几乎刺破天宫。天大怒,命令大力神用神锯猛锯,大力神尽职尽责,连续锯了三百六十天,方把其山锯成四截,一截弃东,一截弃西,一截扔北,一截留在原地,故四峰连体,合称岠(锯)山也。
岠山又称葛峄山,其传说为:邳地立国之后,一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医学家、农学家纷纷来此观光浏览,并对这里的山水、植被进行研究开发。当他们来到邳城这座不知名的大山时,发现这里生长漫山遍野的藤蔓植物,每株藤蔓匍匐攀缘生长,长达10多米。其叶为三片小叶组成的复叶状,小叶为菱形,开花紫红色,成熟的荚果上有黄色细毛;红、黄、绿三种植被颜色把这座大山装扮得十分美丽。山民为生存所需每天都在刨、挖其地下肥大的根茎,问其叫啥物,答曰:“疙瘩藤。”原来这种植物的根茎如同今日的山芋,含有大量的淀粉,不但可以食用充饥,还可以加工成粉丝、糕点等食品。因此,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古邳粉丝加工技术还是从夏朝留传下来的。
此山生长的这一藤蔓植物,后被农学家命名为“葛藤”。居住在这里的百姓相继发明用“葛藤”茎皮加工绳子、编织提篮、睡席、盛粮袋子等生活用品,以及加工成葛皮布,后又加工衣服和床上用品等。因葛藤用途之广,便成为夏朝时期古邳国广大百姓生产、生活的主要发展植物。
后来,又有一位名曰葛洪的神医来到此山,又发现此山生长的“疙瘩藤”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尤其是根茎部可入药,具有防病治病作用。葛神医便称之此植物为“葛根藤”。因此,后在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也才有葛洪用“葛根藤”炼丹的记载。至今在此山上还留下葛洪炼丹的水井和葛仙洞等遗迹。
再后来,时任邳国国君得知此山盛产珍贵植物,大有开发利用潜力,立即下旨,实行封山保护,统一开发利用。于是不同种类的葛藤加工、葛藤炼丹等大大小小的生产作坊很快布满了山上山下。因满山遍野的作坊房舍均带有“葛”字,时人又取“峄”为此山最大之意,便称之为葛峄山。
二、半戈山的传说
三国时期,关羽带兵守下邳。有一天中午,关老爷正在府上休息,忽然被府外争吵声惊醒,随问守门者:“是何人吵闹?”守门者告之:“是府衙后山上的外来户与山下汤姓人家互争山地而争吵。”关老爷一听是百姓争地之事,心想这是好事。百姓争地既是为了追求生活富裕,也是为战争多作贡献。于是急令士兵抬几筐废弃锈戟、破刀、断戈器来到山前。关老爷先问清争吵双方百姓的人口数,又指派一士兵丈量一下山体总长,再用那些破戈器按照一分两半的方位从山上插至山下。然后吩咐双方争吵的百姓:“你们先住这儿的百姓要吃饭,逃难来到这儿的百姓也不能没地种,从今双方就按此划定的界线,先来的耕种北半,后来的耕种南半,谁也不许再作争吵。”双方一致同意。
从此,关老爷留下的那些戈器插在山上,作为双方百姓耕种土地的主要界标,并保留了很长时间,这里的人们便自然称之此山为半戈山。
其实半戈山本是因山体围绕旧邳城形如半戈而得名。又因在公元1722年(康熙61年)前,当时黄河从这里经过,黄河水流被阻分为南北两支流,也称“绊河山”。
三、羊山名的传说
清顾祖禹《方兴纪要》中名为“阳山”。后来为啥又写成“羊山”了呢?还得从清康熙七年下邳遭受惨重地震说起。
公元1668年7月夜晚,突然有一只小山羊跑到了阳山前一座寺庙里。庙里有位得道的老和尚,正盘坐在禅房念经。这只小山羊见此和尚念经十分专注,就“咩、咩”地叫个不停,老和尚被打扰了,急忙起身赶走小羊,又回禅房念经。谁知刚念了几句,小山羊又回来在禅房“咩、咩”地直叫,老和尚又起身赶走小羊。就这样连续反复三次,小山羊还是赶不走。老和尚心想,这半夜三更跑来的小山羊,肯定是附近百姓丢失的羊,这只羊我一定把它赶到主人家去。于是就撵着山羊走出寺庙,谁知这只小山羊一出庙门直向山顶跑去,老和尚也跟着追至山顶,忽然间小山羊不见了。
此时,老和尚自感地动山摇,到处轰隆作响。老和尚急忙转身向山下一看,原来的城墙、楼房全部沉浸在一片烟海之中。这时,老和尚方才醒悟,原来这只小山羊是上仙派来搭救他的。从此,老和尚就把这座“阳山”改写成“羊山”了,后又重修山上寺庙,并称“羊山寺”。
四、蛟龙山名传说
蛟龙山东西长达5000余米,海拔高度100余米,由蛟龙一山、蛟龙二山、蛟龙三山、蛟龙四山相连接而成。其山东端很像蛟龙头部,与睢邳交界的仲山湖相连。传说远古时期,仲山湖土地肥沃,草木旺盛,湖水清澈,能够源源不断地供给蛟龙生活所需,使蛟龙无论在春夏秋冬都能一贯保持龙腾飞跃的精神姿态。蛟龙鳃部北侧是杨庄水库(原为杨庄湖),南侧是清水畔水库(原叫清水潭),很像蛟龙的两只眼睛,两水库附近又分别有两座小山,很像蛟龙的爪。远望弯曲起伏的山体,形似蛟龙而得名。
汉朝,在蛟龙山东麓葬有两座古墓,传说为“石崇、范丹顶葬蛟龙”的风水宝地。
五、峰山的传说
峰山于睢宁县西北33公里废黄河两岸。传说元末明初,朱元璋领兵打仗,曾在此地安宫扎寨。一场胜仗之后,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掐指一算,说朱元璋很快就要登基坐殿当皇帝了。消息刚刚传说,朱元璋正在高兴之际,有一士兵前来禀报当地有一种传言:“朱元帅,高兴得过早啦!这里是风水宝地,马上东山(洪山)要出娘娘,西山(峰山)要出天子,朱元璋当皇帝能有这个把握吗?”朱元璋一听非常恼火,他立即命令军师刘伯温破掉这里的风水。于是,组织众兵丁征集大量干柴纵火烧山。因大火连续多日,如同战争烽火一般,百姓皆称此山为“烽火山”。后来,简称“烽山”,又习惯写成“峰山”。
又有一说:古时,与峰山相邻的太山、龙山、虎山四山,共称风虎山,因四山中唯有这一座山体较大,并有突出山峰,海拔达33.3米,故称此山为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