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睢宁政协 > 文史资料 >

抗日战争时期睢宁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

时间:2013-04-08 00:00来源: 作者: 点击:

  杨 蕴



      抗日战争时期,睢宁人民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艰苦斗争的磨练,在八路军、新四军的鼎力支持下,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进攻,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我党思想、组织建设的胜利,是广泛开展游击斗争的胜利,更是灵活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统一战线策略和任务的实施,使党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胜利地驾驭了全局。一大批爱国人士、开明乡绅、进步阶层、中间势力以民族利益为重,支援抗战,与我党合作,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共中央于7月28日通电全国,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形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睢宁各界民众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组织集会和上街游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县私立农业中学进步师生组织了“抗敌救援会”,创办《抗敌》刊物,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全国统战大局初步形成。1O月,为贯彻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关于“开展城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决议,派陈筹(陈斯玲)来睢宁县“私农”中学与教务主任郝中士(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成员)、教员张蔚梅(秘密共产党员)等人进行联系,选送王敦均、魏学远等一批进步师生奔赴延安。

      11月,李宗仁就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到达徐州,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推动下,成立了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总动委会”)。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以社会名流的身份,参加“总动委会”并负责统战工作。接着,徐州各县相继成立“动委会”,睢宁“动委会”主任由国民党县长陆选之兼任。共产党员吴季讷任副主任、指导员,负责具体工作。吴季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以其合法身份,广泛吸纳进步青年和开明士绅到睢宁县“动委会”工作,在全县各地广泛开展统战宣传活动,不分党派、不分阶级、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枪出枪,许多开明士绅主动捐粮捐款,帮助组建抗日救亡团体。郭子化利用“总动委会”这一机构,推动李宗仁举办了第五战区抗日青年训练班(简称“青训班”),与中共有统战关系的雷宾南(广西省教育厅长)任班主任,安插共产党员陈筹、匡亚明、佟子实等担任教师或政治教官。此时,第二批准备赴延安而滞留在徐州的睢宁县进步青年学生,全部转入训练班学习。在“青训班”内,睢宁“私农”学生李光军、吴献贤、许辉、朱雪村、黄廷旭和邳县运河师范学校睢宁籍学生戴尚义等6人被发展入党,并组建了中共“睢宁支部”,戴尚义任支部书记。

      1937年12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睢宁庆安乡吴庄建立了中共徐东南区委。之后,区委书记张芳久联络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失去组织关系的一些老党员,建立了中共魏集支部。1938年1月,徐州第一期“青训班”结业,“睢宁支部”全体成员回到睢宁,以“徐州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工作团”的名义从事党的恢复和发展工作。1938年5月,中共睢宁县第七区区委、第八区区委分别在古邳姚集地区、魏集皂河地区建立,李光军、戴尚义分别任区委书记。“睢宁支部”成员从徐州返回睢宁和“魏集支部”、“第七、第八区委”的建立,使中断了四年的睢宁党组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党的统战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抗日武装组织的建立

      1938年4月,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内部速胜论甚嚣尘上,准备在徐州与日军会战,后遭日军五路夹击,相峙近五个月,国民党放弃第五战区防地。5月19日徐州沦陷,中共的统战工作重点转入各县。

      5月24日,日军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一部,出动骑兵步兵约2000人经赵敦、土山、古邳等地侵犯睢宁县城,睢宁县城无驻军抵抗。为援助徐州西南战事,该股日军随后又向安徽宿县、符离集进犯。

     徐州沦陷后,在睢宁县庆安乡吴庄爱国民主人士吴彦求家中,中共徐东南区委书记张芳久、中共苏皖边区工委书记邵幼和、徐州战地服务团副团长张震寰,第五战区睢宁民众“动委会”副主任吴季讷、陈新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党员,曾任中共安徽定远县委书记),约见徐州专员兼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商谈抗日武装组织问题,决定以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的名义,劝说归拢成分复杂的武装组织。经吴彦求再三说服,以身作保,李明扬同意用第五战区“睢宁独立营”番号成立抗日武装组织(后改为“睢宁独立大队”),并勉强答应提供枪支弹药、军需给养。中共徐东南区委决定由张芳久、吴季讷、陈新然等组成筹建班子着手组建部队。先后将共产党员夏玉华、杨子平、刁精轩组建的魏集夏楼抗日自卫队100多人(枪),共产党员陈新然组建的张圩抗日自卫队40人(枪),共产党员李延庆领导的100多人(枪),古邳戴树枫领导的抗日自卫队30人(枪)、苏塘马浅进步青年周扬季(辛亥革命烈士周祥骏之子)组建的抗日自卫队70人(枪)收编。他们公开向一部分富户筹借一批看家防匪用的枪弹,重点向睢宁各界著名人士和巨商富豪募捐。龙集的蒋子丹,朱楼的朱慕程,卓圩子卓少全、卓振桐,李集的李疆臣等都积极捐送枪弹和钱粮。爱国民主人士吴彦求又请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王少陵支持一批短枪和弹药。为了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吴季讷、陈新然还大胆收编了100多人的土匪武装。

      由于“动委会”的广泛宣传发动,全县许多热血男儿,纷纷报名参加抗日武装组织。1938年6月,“睢宁独立大队”在魏集北白帝庙村正式成立。吴季讷任大队长,陈新然任副大队长,冷启英任政训处主任,张芳久负责党的工作,刘永章为党的联络员。“睢宁独立大队”下辖4个中队约500余人,一中队长夏玉华,二中队长李延庆,三中队长林信成,四中队长周扬季。与此同时,中共睢宁县七区区委书记李光军和周宇明、郭军等人在古邳镇召集进步青年也组建了“睢宁县古邳青年救国团”。不久,随着顾惠民率其组织的抗日自卫队的加入,“青救团”扩充到200多人。

      为了提高干部素质,搞好队伍建设,张芳久、吴季讷、陈新然、冷启英分别在吴庄、王牌坊开办青年和武装干部训练班。李光军、戴尚义、顾惠民、吴献贤、刘永章、夏玉华等50多人参加了学习。训练班主要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同时也作关于形势与敌情分析的报告。

      “睢宁独立大队”和“青年救国团”建立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斗争,不断打击敌人。1938年6月下旬,一批日军乘汽车从邳县占城向睢宁双沟进犯,陈新然率领“睢宁独立大队”在睢宁张圩乡陈油坊村伏击,炸毁敌汽车两辆,炸死炸伤日军多人,我独立大队无一伤亡。8月,日军一个中队占领邳县土山,建立了伪政权,夏玉华带领一中队与兄弟队伍配合,发起攻打土山战斗,予敌以重大杀伤后,一举攻克土山镇。10月21日,日军驻徐州一个大队企图进犯睢宁。当时,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驻防睢宁,总指挥李明扬已去泰州,其副手李长江安排装备低劣的“睢宁独立大队”在双沟、纪湾一线,把自己的部队放在二线王集、田河一带。“睢宁独立大队”500多人英勇搏战,与强敌短兵相接,毙敌十余名,阻滞了日军的进程,使敌缩回双沟。日军在双沟稍事修整,继续向睢宁进攻,在王集遭到李长江部一个加强连的顽强抵抗,经过半个多小时激战,日军死伤惨重,狼狈逃到王集祁庄。恼羞成怒的日军为发泄复仇,大发兽性,见人就杀,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祁庄,就被他们杀死28人。国民党李明扬部在取得这次胜利后,为防日军报复,于当夜主动撤离。次日一早,两架日军飞机对王集进行了轮番轰炸。

      国共两党武装的联合阻敌,打乱了日军第二次侵占睢宁的日程表,不得不退回双沟修整。李明扬部撤离前,命令吴季讷率独立大队与之同行,面对这一突变情况,为保存这支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武装力量,吴季讷当机立断,进行秘密部署,一面表示服从调动,领回300块银元开拔费;一面命令以中队为单位,夜间衔枚疾走,向古邳、象山一带集结。由于李明扬部仓皇撤走,无暇顾及不听命令的“睢宁独立大队”,只是下令通缉吴季讷、取消“睢宁独立大队”番号。时隔不久,驻邳县日军企图在古邳羊山安插据点,日军占领羊山不久即被“古邳青年救国团”武装赶跑。

      “睢宁独立大队”打响了党领导的睢宁人民抗日第一枪,揭开了党领导睢宁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点燃了睢宁人民抗日保家乡的烽火,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同时,在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消除了部分人对日军的畏惧心里,增强了广大人民及各界人士的抗日保家乡的信心。

      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先后沦陷,日军侵略势力扩展到中国腹地,由于日军无力发动大规模战略性进攻,其速胜论的幻想也随之破灭,抗日战争进入相峙阶段。日军停止向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后,逐渐将军事力量转移到后方战场。为清剿国民党留在苏北的韩德勤游击军,日军抽调其野战军团主力,会同由山东南下的百川部队,企图采取分进合击的方式,一举歼灭苏北游击军。1938年11月7日,驻徐州、双沟日军以坦克、装甲车开道,步炮兵随其后,浩浩荡荡地向睢宁杀来。驻守睢宁的韩德勤部两个营与敌展开血战,日军多次攻城失败,死伤百余人。日军占领睢宁后次日,弃城紧急转往泗县方向增援由固镇侵犯泗县的日军小川部队。此时,为抵御日军再次侵犯,国民党韩德勤部守军八十九军三十三师七O一团在睢宁县城布防,七O二团在县南武楼、朱楼布防。 11月13日下午,从泗县返回的日军又对睢宁县城大举进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国民党守军在城内外顽强抵抗一昼夜后被迫撤离,睢宁被日军第三次占领。时隔不久,驻扎我县凌城夏圩(现邱集“五一农场”)的国民党缪澂流五十七军三三一旅六六二团(原东北军张学良部队),在旅长唐君尧、团长孙焕彩率领下,600多名官兵夜袭占据睢城的日军一个中队,突进城内开展巷战,试图收复睢宁县城未果,当夜转移。
    日军占领睢宁后,在政治上搞伪化,在军事上对全县重要集镇和交通要隘驻军占领,攻袭抗日武装力量。“睢宁独立大队”孤立无援,四面受敌(日、伪、顽、匪),供给困难。不久,三中队林信成另拉大旗投奔国民党县长刘天展;二中队除少数党员外,多数离队回家;四中队也减员过半;仅有夏玉华领导的一中队基本保持满员建制。面对极端困难的局面,吴季讷安排人员去山东与上级党组织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统战部长郭子化取得了联系,郭子化对于睢宁党组织和武装力量的统战工作给予了明确的指示。根据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省委的安排,睢宁党组织主动加强了对国民党当局和各方面势力的统战工作,疏通关系。独立大队的最大威胁是有1000多人的土匪刘德彰(刘耀庭),其师傅王遴卿是前清秀才、安青帮头子,刘德彰对他言听计从。为了独立大队的活动安全,党组织安排夏玉华拜王遴卿为师,从而拉上关系,和平共处,共同抗日。邳南杲益斋,官称“杲四爷”,在当地是官匪皆通颇具势力的人物,有许多亲属是国民党军政界人士,此人豪爽仗义。吴季讷通过关系,与之通好,成为挚友。对国民党县长刘天展及陈彬三等也做了大量统战工作,达成携手抗日之约。

      统战工作的加强,使许多消极因素转为积极因素,面临解体危险的“睢宁独立大队”终于在日、伪、顽、匪四面皆敌的复杂环境中,立得稳、站得住、活得动、存得安,并不断发展壮大。

      三、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38年12月9日,为创建苏北根据地,使华北的八路军与华中的新四军相连接,形成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中共山东分局(原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决定成立陇海南进支队,由钟辉任司令员兼政委,带领梁海波、李浩然等21人,从山东沂水县岸堤镇(现属沂南县)八路军山东军政干校赶赴邳县许楼(现属新沂市王楼乡)。21日,在许楼对邳睢铜地方武装进行整编,正式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铜山抗日游击队和睢宁独立大队编为第一团第三营,刘文焕为营长,周端迎为教导员。成立“陇海游击支队睢宁独立第一营,任命吴季讷为营长,夏玉华为副营长。同月,中共苏皖边区特委决定重建中共睢宁县委,夏际霞任书记。不久,苏皖特委统战部长邵幼和也到古邳,以岠山为中心,开展党的统战活动。

      随着抗日局面的发展和中共睢宁县委在睢宁北部活动范围的扩大,l939年4月,中共睢宁县委改为中共邳睢县委(同年10月又改为中共邳睢中心县委,并兼管铜山县东部工作),张道平任书记。与此同时,李浩然率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先遣第一梯队(“南支”一团三营九连,原铜山抗日游击队改编)和中共苏皖边区特委机关越过陇海(东)铁路南下,在岠山周边抗日自卫队的配合下,首先摧毁了古邳伪政权,处决了伪镇长刘宾卿。接着,将“陇海游击支队睢宁独立第一营”编入第一梯队,然后又攻克魏集、皂河、龙集、姚集、张圩等日、伪据点,俘虏伪军800余人。并迫使盘踞在古邳的日军放弃据点逃回睢宁县城。

      八路军的到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使日、伪极度恐慌和仇视。驻睢城的日、伪军经常出动沿邳睢公里向岠山“扫荡”。为了打击敌人和保存实力,避免遭遇战,陇海游击支队先遣第一梯队通过独立营长吴季讷在驻睢城的伪军中建立了内线关系。敌人每次“扫荡”都有人事先将敌人的兵力部署、行动路线等情况及时传送我军。利于战时,我军就设置埋伏,打敌人个措手不及;不利于战时,就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这样,敌人每次不是挨打就是落空。

      由于统一战线工作的巩固发展和有效地武装斗争,防止了该地区的“伪化”。1939年5月,李浩然为开辟睢六区(双沟、苏塘、王集),安排周扬季、时之灵回苏塘建立党组织,组建苏塘自卫大队。周扬季、时之灵按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各种进步力量。针对该地区日、伪、顽、匪、地主多的复杂社会情况,采取先做大地主工作、后做匪首工作、再做伪军工作的办法。有13顷地的大地主许老圣在大会上公开报名愿意出钱、出人、出好枪参加抗日,他的侄儿许同宽自愿入伍被任命为第二中队长。知识青年和贫苦农民在“保家卫国”的口号动员下,纷纷响应,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就组织了近100人的队伍。与此同时,周扬季还通过“安青帮”头子温克臣做双沟伪军工作,搜集敌人情报。运用以伪劝伪的办法,由焦东藩劝说双沟附近伪军据点崔楼朱守宏投诚。在做好睢六区工作的同时,李浩然还安排李光军开辟邳三区(古邳镇玉带桥以东、浦塘、故黄河以北),安排顾惠民创建睢七区(古邳玉带桥以西至张圩、刘店、占城、顺河集),他们建立组织,发展党员,发动群众,培养骨干,运用党的统战政策建立政权,建立武装,使党的工作很快在这些地区发展起来。

      1939年7至9月,第一梯队主力三次南下泗县、灵璧与睢宁交界边区活动,并与新四军代表张爱萍、刘玉柱和苏鲁豫支队的胡炳云、田维扬大队取得了联系。1939年9月,中共山东分局根据毛主席“关于八路军今后主要发展对象是华中”的指示,成立了苏皖纵队,任命江华为纵队司令兼政委统一指挥苏皖边部队。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改名为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1939年l1月,钟辉从古邳五工头率领陇海南进支队和纵队机关离开邳睢铜,开赴皖东北地区。

      随之,中共邳睢中心县委撤销,中共苏皖一地委(后改为中共邳睢铜地委)在睢宁县张圩乡王窝子建立,李云鹤任书记。1940年1月中共苏皖一地委在睢宁张圩王窝子召开第一次党的活动分子大会,地委书记李云鹤作了政治报告,会议传达了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求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大力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积极慎重发展党员,发展青救会。宣布成立铜山县委、邳睢县委、萧灵睢铜边县委、灵睢县委。刘永章任邳睢县委书记。会议决定第一梯队与地方武装1500人编入苏皖纵队二团,下余300多人组成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睢宁独立团,由吴季讷任团长,与县区武装一道坚持邳睢铜地区游击战争。会上还宣布出版《团结报》作为地委机关报。与此同时,成立了八路军第五纵队后方办事处(后改为八路军运西办事处、邳睢铜联防办事处),地委书记李云鹤兼任办事处主任。这次大会是抗日战争以来邳睢铜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党的会议,这次大会的召开,从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规范了党的领导机制,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和击退地方国民党反动派反共高潮奠定了基础。

     中共苏皖一地委的建立,标志着邳睢铜地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在后来的抗战岁月中,地委名称虽几经更改,但始终活动在以睢宁岠山为中心的邳睢铜三县交界范围内。并逐步形成了北到陇海铁路,东到京杭大运河,西南到海郑公路,东西长约l20公里、南北宽约4 O公里、人口约100万的三角形抗日根据地。

      1940年9月,中共邳睢铜地委书记李云鹤针对国民党岂图建立自己控制的邳南行署的妄想,利用爱国民主人士杲益斋与韩德勤的顽特二支司令刘德彰的师兄弟关系,劝说刘德彰放弃行署主任职位,推荐杲益斋担任,阐述了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刘德彰爽快地接受了这个意见。1940年9月9日,李云鹤以八路军运西办事处主任身份邀请夏慕尧、杲益斋、赵佑民、王子愚等20多位代表在小黄山召开会议,正式建立了邳南抗日民主政权---邳南行署,经民主协商一致推选杲益斋任行署主任。邳睢铜地委利用和平转让的方式取得了邳南行署政权,这是统一战线工作取得成功的极好范例。刘少奇在华中局工作会议上给予了高度评价。

      邳睢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使当地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不断地打击日伪侵略者。周扬季率领50多名苏塘抗日自卫队员在双沟南扬桥村,突然与20余名日军和近70名伪军相遇。自卫队员勇猛向敌射击,日军见状放起毒瓦斯,但因风向不对未能得逞,经50分钟激战,自卫队员毙伤日伪军十余人。王广营打入海郑公路(连云港至郑州公路经过睢宁县境的一段,现为徐淮公路)上的魏大桥据点,联系董存乐、朱计元智毙9个日寇,俘伪军十余人,火烧了据点,带领伪军将缴获的1门小炮、8支手枪、20支步枪、炮弹、子弹、手榴弹等用7辆土车连夜送交古邳戴楼自卫队。1939年8月2日,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团长彭明治、政委吴法宪)改编的苏鲁豫支队,其一部进军皖东北,驻睢宁桃元魏洼一带休整遭睢宁县城和双沟日军百余人袭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大队大队长胡炳云率部英勇抗击,一举歼灭日军97人,并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取得挺进苏皖边区对日军作战第一仗的胜利。这次战斗打出了军威,振奋了人民的抗日情绪,当地群众中流传着“日本鬼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胡老大”,的民谣。1940年7月,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一团孙象涵率部在姚集黄汉营阻击日、伪军,毙伤敌20余人。这些战斗都极大地鼓舞了邳睢铜地区抗日军民对日军敢打必胜的信心。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