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题 > 正能量稿池 >

睢宁县梁集镇:向着农业蓝图踏歌行

时间:2022-03-09 10:55来源:睢宁融媒体中心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在位于梁集镇李圩村的粮食加工厂房项目,记者看到,施工车辆不断穿梭在施工现场,工人们抢抓最后的工期,加紧进行主体仓房的内部装修工作,一座面积2300平方米整齐大气的粮仓已现雏形。
 
  李圩村党支部书记张志报介绍,梁集镇与庆安、古邳、魏集是睢宁稻米生长区的重要区域,但庞大的水稻种植体量一直缺少一个稻米深度加工工厂。民之所需,政之所向,在梁集镇2022年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编排中,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考量,决定在李圩村投资建厂。“我们村这个项目今年1月10号就开始动工了,马上要搞地平进设备,9月份竣工以后,一年可以辐射周边3万亩稻区”说到这里张志报有些得意。
 
  同样作为睢宁县“人才下乡”试点镇,围绕发展的关键要素,激活“人、钱、地”做好“三乡工程”后半篇文章,梁集镇在今年的开局之年就有了新思考。其中坐落于梁集镇农业产业园区内的梁之园花卉有限公司,拓展的多肉网络直播渠道销售作为诸多重大项目中落地最早、达效最快的重大农业项目,备受青睐与瞩目。
  走进梁之园花卉有限公司的多肉种植基地大棚内,各种各样的多肉植物分类整齐,“你手上的叫虹之玉,那边的一片叫冬美人,办公室书房都可以摆放”,该公司的工作人员魏杰一边指着大棚内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多肉为记者一一介绍,一边和三五十个工人在打包区共同装箱打包,为河南、黑龙江、浙江、陕西等全国各地通过网络下单的消费者进行包装运输。
 
 
 
  梁集镇花卉产业园占地150亩,可年产多肉植物2400万株,产业园在每年种植季需雇佣当地村民200多人,解决了当地部分大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今年年初,在梁集镇党委、政府大力推动下,通过对工人的上岗培训,让以往的温室大棚摇身一变既成了种植基地,也成了网点和门店,种植、直播、销售、包装、发货等环节都在这里完成。
  梁之园花卉有限公司线上销售主管夏潇潇介绍,今年的销售渠道主攻网络销售,前一阵子更是邀请到了睢宁本地的网红开启了直播带货的模式,“网红经济”带动着愈来愈多烙印着睢宁出土的萌态多肉,成了热门单品走红网络。“三四月份正值多肉销售旺季,现在我们每一天都有1万多网络订单,现在有130多位工人来完成订单的配货,三四家物流公司的物流运输车天天堵在家门口装货”说道这里夏潇潇喜上眉梢。
  乡村振兴“兴”在百姓,家门口就业让老百姓感到乡村振兴就在身边。打单、选货、装箱、包装……“对于像黑龙江这样的温度偏冷地区包装时要做好植物的保暖工作,多肉喜欢生长在温暖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在平均年龄55岁以上的工人队伍里,上了年纪的工人们也成了网络达人,种植的土专家,上到网络接单、商品配货,下到多肉的养殖与培育,他们手到擒来,轻松的工作内容,可观的工资水平,也让周边前来就业的老百姓乐开了花。在这一栋栋花卉大棚里,带动百姓成为致富能手的故事每天都在精彩上演。
  睢宁多肉网络走俏的背后,是梁集镇利用“三乡工程”激活绿色农业产业的生动缩影,如今,在梁集镇政策的指引下,越来越多来自于乡土技术精湛的“土专家”“田秀才”、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等乡土人才的力量和资源播撒在梁集的土地,形成了“传送带”、育人才的“智囊团”、带团队的“动力机”,更多的百姓学技能、钻技能、精技能,一张张“百姓富民风景图”精彩呈现。
  翻开2022年睢宁县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编排清单记录,梁集戚姬文化景观绿化及配套附属工程、年产4500吨水产养殖项目、粮食加工项目、新增绿色农产品认证申报、实现畜禽生态养殖场比重达到100%、认真培育项目组织参加“三乡工程”创业项目大赛、新培育1个年销售额8000万元农产品电商主体、新增10个农产品电商……一个个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发展短板的大项目、好项目开工忙碌的火热场面映入眼帘。为积极推动项目落地达效,梁集镇强引领,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发挥示范、辐射、带头作用,推动解决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缺乏的现代农业生产瓶颈。制定实施方案、成立服务专班、强化项目管理,建立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出台细则,明确实施主体和部门责任,要求项目单位按照方案实施,自觉接受验收、检查和绩效评价,梁集镇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强劲旋律声声回荡,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在梁集镇这片兴业的沃土热潮涌动。
全媒体记者 李淑玲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