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0月14日电 题:联结粤港澳 融合大动脉———港珠澳大桥塑造大湾区新格局
新华社记者王浩明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
港珠澳大桥——这座全长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历经6年筹备、9年施工,数万名建设者披荆斩棘,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自2018年10月建成通车以来,这座连接粤港澳三地的大桥不断刷新车流量客流量纪录,日益成为大湾区人员和货物往来的大动脉,成为“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40余载终圆梦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诞生
伶仃洋上,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
40多年前,一位香港有识之士提出建设一座跨海大桥连接香港、澳门和广东的设想,但彼时财力有限,桥梁建造技术落后。改革开放以波澜壮阔之势,给中国带来沧桑巨变。随着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和工程技术进步,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经过粤港澳三地多轮协商讨论,2003年,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大桥正式开始筹备建设。这也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团队踏遍十几个国家的跨海工程现场,反复论证修改几百本设计研究方案。”时任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技术负责人、此后担任大桥总工程师的苏权科这样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桥开工建设。建设团队面对复杂恶劣的海洋条件,攻克一个个世界桥隧建造史上的难题,2017年7月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2018年10月,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港珠澳大桥在设计理念、建造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标志着我国隧岛桥设计施工管理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6年来,港珠澳大桥已成为粤港澳三地融合的超级“连接器”。一幅世界级湾区的壮美画卷,在大桥的见证下徐徐展开。
“软联通”升级 支撑粤港澳融合枢纽
“交通好方便,又免收高速费,趁假期带家人‘北上’感受下国庆氛围。”香港居民陈志豪10月5日一早便驾驶单牌私家车经港珠澳大桥入境,去珠海游玩。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让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从3个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特别是2023年,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港澳单牌车可经港珠澳大桥往来广东,港珠澳“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人员达63万人次、车辆13.7万余辆次,较去年分别同比增长46.8%、63.3%。10月5日港珠澳大桥双向车流量达2.12万辆次,创单日新高。
今年以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客流总量超过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达86%,超过去年全年总量。这也是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以来,年客流量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
如果说港珠澳大桥为三地联通提供了一流的硬件,愈加便捷的通关环境、不断紧密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则成为三地不断升级迭代的软件。
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站建成并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查验新模式,有效提升通关效率。此外,还建立与口岸签证机构互联互通机制,为旅客提供“咨询+采集+通关”一站式服务。
陆海空协同 打造大湾区经贸新通道
随着通关政策不断优化、通关便利水平不断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港珠澳大桥已成为大湾区的经贸新通道和物流大动脉。
“此前我们一直通过深圳文锦渡口岸向香港供应鲜活海产品,一趟下来要耗费六七个小时。水产品长途运输不但影响鲜活度,也容易带来高损耗。”珠海市海淼水产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翁锡鹏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后,仅用一个小时左右就能把产品运输到香港,不仅鲜活海产品存活率大幅提升,运输费用也节省近一半。”
近年来,珠海围绕大桥人工岛及延长线,布局了粤港澳物流园、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高栏港综合保税区等重要平台,推动港珠澳跨境商贸全球中心仓、嘉里物流中心、顺圆物流园等一批高水平的物流项目建成使用。今年底还将建成珠海机场的国际货运口岸。
如今,每天约70万个包裹从港珠澳大桥进出,通达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香港当日达、澳门一小时到达”。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10.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14万亿元,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700多年前,面对茫茫伶仃洋,文天祥曾喟叹:“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如今,从港珠澳大桥西侧的珠海情侣路眺望,横跨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如长虹卧波,大湾区正朝着“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建设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