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勇士用肩膀扛着木梯保证部队渡河的一幕,被永远凝固下来——一座石头桥毅然立在河中,桥下挺拔结实的石柱如十名勇士,桥上刻着醒目的三个大字——“十人桥”。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黄百韬兵团逃跑,解放军各部队奉命分头追击。9纵27师79团追击敌人到沂河时,被拦住了道路。3营战士们迅速下河将两条梯子挂好,当作浮桥。但浮桥没有桥腿,无法让部队通过。而对岸,敌人已经开始逃跑。这时,副排长范学福一个箭步跳进河里:“同志们下来扛着!”2连1排3班的战士们在班长马选云的带领下,纷纷跳进激流里,两人一组,用身体做桥桩,架起了浮桥。
10名战士在冰冷的河中用肩膀托起木板,架起了浮桥。部队飞快上桥,十七八个全副武装的战士同时在桥上奔跑。桥身突然一歪,四五个战士掉下河。这时,有人一声大喊:“拉开距离过桥!”部队分散通过,桥又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脚步声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机枪连的战友们过来了。他们觉得机枪太沉,怕桥下的同志们顶不住,有人说:“走,趟水过河。”桥头的孙书贤顿时急了:“快过吧,同志,打仗还心软什么!”一个又一个连队从人桥上通过。
堰头镇后面枪炮声越来越响,部队已和敌人接上火了。冻得嘴唇发乌的架桥勇士们仍然紧咬着嘴唇支撑着。部队顺利渡河,全歼了敌人两个团。
1948年11月26日,新华社随军记者黎明在《大众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十人桥》的通讯,使“十人桥”的英雄事迹蜚声全国,后来曾被写进新中国的小学教科书。2连1排3班被誉为“河上勇士”,并授予“十人桥班”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十人桥”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华东。华野9纵司令员聂凤智评价“其政治意义大大超过了这一行动的军事价值”。当年的英雄之师,今天依然保留着十人一班的编制,并一直沿用“十人桥班”的班名。
“解放后,为了纪念在堰头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和表彰‘十人桥’的英雄事迹,村民们在河边修建了烈士墓,找到了当时用的一架梯子送到革命军事博物馆,决定在河上修建一座石桥,命名为“十人桥”。在设计时,有人提出塑造十个石像,立在桥下扛桥,但当地群众坚决不同意。他们表示,解放了,不能永远让解放军同志泡在水里为大家扛桥,因此就用石柱代替,作为英雄的象征。
这场景,被永恒地镌刻在淮海战役纪念塔的浮雕中;这故事,被编入新中国小学的教科书中;这精神,被牢记在共和国的卫士和人民的心中。而今,血肉之桥早已变成漂亮的石桥,但支撑桥身的十根粗壮的石柱,仍像当年的十位勇士一样屹立挺拔。潺潺不绝的清清流水,生生不息的苍苍蒹葭,向人们讲述那惊心动魄的往事。
十人桥是座英雄桥,是座智慧桥,是座胜利桥,10名勇士用甘愿奉献的乐观态度对敢于胜利的精神作了最精辟的诠释。当前,十人桥精神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召力,新沂人民不忘十人桥故事,发扬十人桥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实施“两城一地”发展战略,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强富美高”新新沂建设正迈出新步伐。
来源:徐州日报、新沂融媒综合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