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睢宁政协 > 文史资料 >

睢宁县由来

时间:2013-04-02 00:00来源: 作者: 点击:
                                                  张甫文

      清咸丰年间,出生于贵族家庭的李荣阶父亲喜欢搜集与传讲地名由来的故事。才识渊博的李荣阶(也称李老梯)受其父亲的影响,对研究睢宁县名的来历很感兴趣,尤其在他担任国民政府姚集镇长后,经常利用来睢宁县城开会与协调工作的机会广交各地知名文友,相互切磋“與地考、山川考”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尤其对“睢”字由来颇有详尽考证,后向张朝俊等人传讲,又传给张甫文等人。

      历经夏、商、周三代至秦近2000年间的睢宁之地,北有下邳国,南有徐国,西南有蒲如、取虑国,因其政权置废、辖属更替而不断城池迁徙,这也是历史必然规律。尤其是建于五帝末的下邳国和封于大禹治水之后的古徐国,都是古代极有影响的方国。相邻两国尽管隶属关系多变,但前身为大彭氏国的徐国,其治所大部分时间多以下邳国为基地。其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下邳国物产丰裕,地理条件优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领导开凿了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鸿沟(大运河),后从河南开封东南分出一条支流,“向东南流经河南商丘、安徽灵璧境内,又向东流入取虑故城,经古渡庙绕古城北向东流至宿迁,再注入古代泗水……”这条鸿沟支流自东周至秦、汉、三国时期,既是我国中原地区排泄洪水的主要河流,也是东西地区物资交流与人员交往的主要运输通道。加之当时下邳国又是山水秀丽的风景名胜之地,更加吸引众多王侯将相及文人雅士纷纷来此浏览观光。

      传说,东周慎靓王时期,徐国国君为了不断壮大国力,极为重视农耕业发展,经常深入民间考察地理资源、研究山河治理。有一次,他驱车来到邳地,发现在这片泽国湿地上,有许多鸟儿到处狂飞乱舞,大到如同鸵鸟,小到鹌鹑、斑鸠等,因均属于一种短尾巴鸟类,时人统称隹鸟。隹鸟在这里大量繁衍生息,不但对粮食作物造成一定灾害,而且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形成了较为严重的隹害。那时候既没有枪支弹药,也没有农药灭之,只有依靠人工捕捉减轻危害。如何消灭这些隹鸟、为民减轻隹害呢?周王正在思考时,忽有一臣子言到:“大王,彭祖篯铿为尧帝所封,还不是因为他谙熟烹饪技艺,以烹调味道鲜美的鸡羹奉献给尧帝而才被大为赞赏的吗?现在掌握烹饪技艺的彭祖后代很多,何不号召人们以食用隹鸟除掉隹害?”周王闻听很有道理,于是就封一名彭祖的后代为“陈隹重臣”,时人称之“彭公”。从此,彭公便组织众多烹饪名厨潜心研究用隹鸟煲汤、蒸煮等食用方法。结果发现用隹鸟煲制的隹汤,有一种特别鲜美的味道。尤其是徐国君亲自食用一段时间后,不但容颜大变,体力强健,而且感到精气神十足。由此便得出此隹鸟不但具有饮食充饥之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滋补养颜之功效。于是,他在号召下邳百姓积极推广食用隹鸟之时,还决定要将这种滋补秘方——“隹鸟汤”推荐给周王。

      这天,徐国君带着彭公按照祖传秘方精心烹饪的隹鸟肉来到了九朝之都——洛阳周王府。恰巧,当时周王正值身体欠佳,正进行药膳调理。真是久旱逢甘雨,徐国君抓住机遇,立即向周王详细介绍隹鸟汤具有滋补养颜的药用原理及饮食功效。周王一听徐国君送来了有利于病愈的滋补食品,便迫不及待地食用。周王品尝后,果然感觉美味极佳,越吃越有胃口,食欲大增。他一边津津有味地品肉饮汤,一边连声夸赞:“美!美!味道实在是太鲜美啦!这是何物做成?”徐国君即答:“隹鸟烹饪之。”已经多日没有食欲的周王,终于得到了饱餐一顿。周王室的文武官员在一旁观看也都馋水欲滴地津津乐道,当周王叫他们也分别品尝后,大家纷纷拍手叫绝!齐呼:“味道好极了!好极了!”并一致羡慕夸奖彭祖与徐君封地实在是太美了。其中还有一位官员一边咂舌口味,一边发自内心地感叹:“哎呀,当年奚正迁邳有功,并训隹成为家禽——鸡,所以仓颉造字便用‘奚’与‘隹’组成‘鸡’字(繁体)。如果仓颉早已喝到这种隹汤,那‘鲜’字就不该用‘鱼’与‘羊’合成了。”当周王又问其隹鸟产地和生活习性时,徐国君便详细介绍道:隹鸟主要生活在下邳国,那里山川秀美、物丰人善,特别是在那条发源于中原的鸿沟支流经过下邳国之地,是最适于隹鸟繁殖生息的地区。那里到处呈现出草长隹飞的景象……还没等徐国君说完,周王便情趣激昂地说:“我最喜欢这种鸟儿啦!还不随我快速前往。”于是,徐国君便陪同周王乘坐一条游船,沿着发源于大梁(今河南开封)的鸿沟支流,过河南、经安徽向下邳国方向驶去。

      当周王进入下邳国之地,果真远远就望见河流两岸的大树上,到处布满了隹巢,目睹这里,隹鸟遍地皆是。成群结队的隹鸟展翅飞翔,嬉戏追逐,有的羽美而艳,有的尾短体胖,极为俊俏。果然名不虚传,游览这里好似置身于极乐世界一般!周王心情愉悦、十分惬意,突然想起仓颉造字的规律,顿有感悟地说:“目,眼睛也。隹,鸟之短尾总称也。‘目’与‘隹’不正是合成‘睢’”字吗?这些体态特殊、惹人喜爱的鸟儿,把这条河流下游之地作为最适宜的栖息场所,这条水系就应该称之‘睢水’。睢水流经邳地的这条流河,当地百姓原称“隹河”也应改称“睢河”!从此,就有了“睢水”、“睢河”的始称。以至后来,在睢水沿线上,河南才有睢阳(宋国都城,今河南商丘)、安徽也才有濉溪等地名。

      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因当时睢水下游邳地,多属水乡泽国的凌锥地带,随建制沿革,此地始名“睢陵县”,隶属临淮郡。三国魏时,睢陵县治所由今泗洪县迁至“庙湾渡口”,在其东部睢河南岸渐成城郭,从此便有睢陵县城之名。自南宋1194年之后,受黄河连年决口泛滥的影响,睢地河系大变,睢河逐年被黄水携带大量泥沙所淤积,致使有庙有湾的渡口也被大面积冲淹淤没,县城屡遭惨重破坏。原居住在“庙湾渡口”或称之“睢陵县城”的人们,依据小城古老、历史悠久的事实,又习惯把这里称为“庙湾古渡”或“古城”。饱受洪涝之苦的“古城”人们,被迫年年流浪避难,期盼此地早日安宁,终于在公元1218年4月,改称“睢宁县”至今一直没有改变。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