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生 >

金益行的“第一把火”

时间:2021-12-28 08:58来源:睢宁融媒体中心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在睢宁,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行业,却怀揣同一颗初心,他们带来新力量、新理念、新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授人以渔培养乡土人才。他们不是村干部却扛起了村里大小事,他们,就是睢宁的“第一书记”。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追寻‘第一书记’的脚步”专栏,与大家共同见证“第一书记”的担当。

  12月19日,冬日的阳光暖暖照在人们心头,李集镇李潘圩村曹柳家庄老濉河岸边,十几个党员、群众在金益行的带领下,正在种植芍药花,整地、施种、浇水,忙得不亦乐乎。这是金益行任“第一书记”后燃起的发展经济的“第一把火”——利用河滩荒废地种植芍药。

  用脚步丈量民情——

  和村民成为“自家人”

  金益行是省委驻睢帮促工作队队员,今年11月被选派到李集镇最为偏远的李潘圩村担任第一书记。

  “以前认为自己是省里下派来帮群众的,实际一看,还是群众帮我的多。”金益行笑着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长期在南方城市中长大的90后,语言不通、基层经验为零,如何快速打开局面成了他当初最大的困惑。为此,金益行努力克服生活与思维上的差异,把自己当成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用脚步丈量完全村11个组的每一个角落,用心倾听每一户居民的每一句牢骚。渐渐地,村民们也把这位腼腆的小伙子当成了“自家人”。一来二去,以提升人居环境提振民心、以为民办实事凝聚人心、以种养结合发展经济的思路,在金益行的脑海里渐渐成形。

  打造“美丽宜居点”——

  让村民心亮气顺

  曹柳家庄曾是李潘圩村最为落后的一个地方,环境脏乱差、村民怨气大。金益行以此为起点,打造“美丽宜居点”,先后协调资金,架设了路灯,栽起了风景树,建起了游园、公厕和污水处理设施,让村民的心亮了、气顺了,发展的精气神也足了。

  “看着这样好的环境,心里别提多舒服,病情也好像一下子没了影。”曾做过胃癌切除手术的曹东组居民王仲侠乐呵呵地说。

  河滩地变身“芍药花园”

  ——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金益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美丽的濉河岸边燃起了发展经济的“第一把火”。沿河十几亩的河滩荒地,现在已经变了样,一个个土垄整整齐齐。“现在芍药处于半休眠期,正是最佳种植季节,需要的养分、水分都比较少,现在种植省心、省事又省力。”金益行一边培土,一边给大家普及芍药种植知识,“芍药花开得很大,叶子郁郁葱葱整体很好看,花根部有很高的医用价值。芍药根四年收获一次,一亩地芍药根产量在两千到三千斤,产值可达到1万元。种植芍药不仅能扮靓村庄,还能鼓起村民们的钱袋子。”

  “金书记,什么时候俺家门前也种植芍药花?”听着金益行的介绍,村民刘一达忍不住问,“多种植一些芍药花,以后进村就能闻到花香,那感觉一定非常好!”

  “先把这片河滩地打造成芍药种植示范区,然后推广到全村,村里700多亩住宅用地有300多亩闲置废弃无人管理,计划统一利用种植芍药花,村里提供种子、提供技术,把芍药变成李潘圩村的特色产业。”说起以后的工作,金益行目光坚定,思路清晰。

  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是通过一个多月的走访,李潘圩村的现状金益行很了解:“李潘圩村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外出打工人多,村里留守老人儿童多,土地无人打理,要实现乡村振兴,打造特色产业、引导人们回家发展才是长远的思路,我们还将利用养殖优势,逐步建成黄牛养殖、芍药种植循环产业链。”

 全媒体记者  冯威  通讯员  赵鹏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