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5点多,当别人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家住睢宁县高作镇姚绳村的38岁农妇侯宜翠就起床了。她先是做好儿子的饭菜,然后把一家人换下的脏衣服洗好,并叫醒儿子催其吃饭、上学,接着再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的丈夫刷牙、洗脸、穿衣服,再把饭菜热一下给丈夫和残疾婆婆吃,等一切收拾妥当后,再骑上自行车赶往几十里以外的建筑工地去做小工:搬砖瓦、抬沙子…… 一家四口人,婆婆是一级残疾,丈夫是高位截瘫,儿子正上初中,全靠她用羸弱的肩膀支撑着这个贫寒而又苦难的家庭。去年,侯宜翠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7家单位联合评为“敬老模范”。
侯宜翠与丈夫张俊芳是1993年自由恋爱的,当初恋爱时,就曾遭到娘家人的反对,因为张家两位老人都有残疾,家里又穷。但侯宜翠认为,只要两口子齐心协力,勤劳节俭,日子肯定会一天天好起来。她不顾亲友的反对毅然嫁到了张家。婚后,在小两口起早贪黑的辛勤经营下,日子一天天好转,手头也有了些积蓄。然而,2005年,张俊芳不慎摔成高位截瘫。面对厄运,侯宜翠勇敢地选择了坚强,她每天超负荷地劳动,从早忙到晚。收拾家务、做饭、给丈夫端屎、端尿、擦澡,还要去工地上干活以维持家庭生计。
侯宜翠是个爱美的女人,丈夫没出事前,她留了一头及腰的长发,可丈夫卧床期间家里欠了外债,急需用钱,她就把自己心爱的长发卖了140多元钱,“这是好几天的住院费呢,值得。”此外,她还学会了理发技术,丈夫、儿子、婆婆的头发全由她来打理。侯宜翠在工地上干活,每天挣30元工钱,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她都风雨无阻地去工地做工。即使如此,家中的日子依然是全村最贫寒的,他们吃不起荤菜,只能在过年过节时买一点点肉。
日前,记者来到侯宜翠家时,三间房还是1990年盖的,如今已显破旧,下雨天还漏雨。“现在我们家只能维持温饱,哪里有钱去修房子呢。”侯宜翠无奈地说。虽然房子旧,却收拾得干净利落,院子里挂着一家人刚洗过的衣服,屋里唯一的电器是台旧电视机。如此艰苦的日子,侯宜翠却从不抱怨,丈夫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她怕丈夫生褥疮,白天只要在家, 每隔三四十分钟就给丈夫翻一次身,夜里就睡在丈夫身边,以便帮他翻身。
提起妻子,张俊芳总是止不住落泪:“看她累成那个样子,我也心痛,这辈子,我亏欠她得太多了……”
本报记者 肖慧 通讯员 唐献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