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睢宁大力推进“残疾人之家”阵地建设,引导各镇、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特色“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供更加温暖、贴心的服务。
用心办事
营造舒适工作氛围
“欢迎宝宝们来到板凳梅姐直播间,我是柴二梅,现在我做的是手工陶瓷花盆。”来到睢城街道“残疾人之家”手工陶瓷制作房内,记者看到柴二梅坐在轮椅上一边制作手工花盆,一边进行直播。旁边陈列架上摆放着制作好的陶瓷花盆,色彩泽润,十分雅致。
“街道工作人员教我做手工陶瓷花盆,还专门为我搭网线做直播、联系订单。现在每天过得特别开心、充实!”柴二梅双腿残疾,属肢体二级残疾,现在她每天能做30多个花盆,原来不喜欢说话的柴二梅,现在每天脸上都挂满笑脸。
“与我们合作的企业,是为了献爱心,他们给予最大让利,合同也非常宽松,我很感谢他们!”睢城街道“残疾人之”家负责人英丽丽告诉记者,他们分类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针对部分腿脚灵便的残疾人,配置20台电动缝纫机,与温州一家服饰公司签订长期加工协议,为部分残疾人引进简单易上手的订单,其年收入可达到8000~16000元;针对智力有缺陷的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剪线头和简易拆装的工作;针对双手灵活的残疾人,与徐州堡林陶瓷有限公司合作,提供手工陶瓷花盆加工项目。“残疾人之家”内20多名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全部参与辅助性就业。
目前,全县18个镇(街道)已实现“残疾人之家”建设运营全覆盖。县残联不断探索有效路径,加大残疾人就业帮扶政策落实,探索辅助性就业模式,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开辟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场合及项目。根据残疾人自身的特点,县残联联合相关部门专门定制机器设备,安排适合他们的岗位,力求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并有效地增加残疾人的收入。其中,286名残疾人参加辅助性就业,就业项目有电商、板式家具生产、服装加工、手工加工等,县残联对参加劳动的残疾人每人每天额外补助10元钱。
贴心服务
打造健康生活方式
在关注残疾人生活的同时,更要关注残疾人的身体健康。记者来到凌城镇“残疾人之家”看到,康复室内整齐摆放着各类康复训练器材,不少残疾人正在进行康复训练。“在这里每天还有康复师做康复治疗,以前不能走路,现在我可以自己走两步了!”30多岁的孙帅是凌城镇居民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通过治疗与训练,生活比以前方便了很多。
凌城镇残联专职委员王金星介绍,目前凌城镇“残疾人之家”有日间照料人员20名、工作人员3名,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他们与镇卫生院对接,打造了卫生室和社区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室,不仅为残疾人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心理慰藉,以及一些简单的疾病治疗。每天康复师还会为残疾人开展康复治疗和训练,进行康复评估,并依照康复评估指导、引导残疾人通过锻炼来维持、恢复残肢的功能。
精心管理
推动“残疾人之家”向纵深发展
在睢宁县,“残疾人之家”以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会化助残扶残、残疾人综合服务为主,集中开展托养、康复、培训、文体、维权等各项服务,并采取“工疗+娱疗+农疗”的康复训练模式,引导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所有来到“残疾人之家”的残疾人可以免费用餐,并有休息的地方。“残疾人之家”还设有辅具租赁室,日常为残疾人提供辅具免费租赁和“辅具零等待”服务,方便残疾人使用辅具的同时更缩短了申请辅具的等待时间。
“下一步,县残联将在规范化建设中改造提升,打造特色‘残疾人之家’,提升品质内涵与服务效能,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细心、周到的服务。”睢宁县“残疾人之家”运管中心副主任田磊介绍,为保障“残疾人之家”的规范运营,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睢宁县“残疾人之家”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之家”建设服务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成立“残疾人之家”运管中心,严格进行考勤监督;定期召开“残疾人之家”建设推进会和观摩会,提优拔擢地推行全县“残疾人之家”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积极推动全县“残疾人之家”建设向纵深发展。
全媒体记者 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