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老百姓追求的梦想。为尽快实现群众所愿,睢宁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
在凌闸村新工厂务工的村民
邱圩社区
家门口就业
农房改善让群众舒心又满意
近日,金城街道邱圩社区居民邱述田经常乐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周边很多村(社区)进行了农房改善,他们社区部分居民也搬进了已建成的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小区,让他很是羡慕。最近,他自家的老房子终于要被征收了,他高兴地成为首批签字的居民。
“现在不管是广大群众还是党员干部,都希望能早点住进新小区里去。你看现在新建小区路道、房屋构造、小区风景以及环境卫生,都太好了,再看看我们现在住的环境,真的不能比较。”邱述田说。
据了解,金城街道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推进邱圩社区农房改善项目时,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入户开展宣传,张贴新小区规划建设图和建设效果图等,展示“生态、和谐、美丽、富裕”新邱圩蓝图,打消居民对征收安置的顾虑,同时将征收全流程及相关信息公示,将工作晒在阳光下,得到了居民的一致拥护。在启动征收的20天内,社区510户全部签订协议。为了打消居民对未来就业增收的顾虑,社区已经流转复耕了907亩土地,纳入合作社经营;计划流转1364亩土地,经营种养殖项目;注册浅水藕等特色品牌,成立合作社、农业公司和物业公司带动居民致富。
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喜迎新生活
和邱述田一样,从内心感到喜悦的还有凌城镇凌闸村村民李艳。今年,村里招引的窗帘加工企业正式投产。村两委鼓励留守妇女报名,她就把自己的条件跟村两委说了一下,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上班通知。
“新厂房离家很近,在这里上班准时准点,还能照顾孩子和家庭,月工资3000元左右,干得挺舒心的,也不是太重的活。”附近村民李艳高兴地说。
在企业厂房内,机器运转声不绝于耳,依稀能听到工人谈笑的声音。记者还了解到,在企业务工的近百名妇女都是附近村民。窗帘加工企业是凌城镇通过“三乡工程”招引的小企业,企业厂房背后就是凌闸村刚建好的新型农村社区,新厂房与新社区遥相呼应,成为苏皖边界的“美丽风景线”。
据了解,凌城镇凌闸村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解决群众就业问题,于去年建设了2000平方米厂房,总投资2600多万元,配套齐全各项辅助设施。该村党支部书记陈猛四处寻找投资合作伙伴,经过四处走访,终于和沙集镇悦馨窗帘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公司迅速落地建设,于今年2月建成并试生产。
凌城镇凌闸村是由150余户农户改造的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复垦土地210亩、新建厂房6000平方米,探索出“支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全村300余名劳动力就业,村集体收入同比翻番,农民增收致富,群众归属感切实增强。
不仅是凌闸村,走进凌城镇棋杆村、李圩村、夏庄村等村庄,都能看到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村居被景观树环绕,成片的油菜花田里,几只鸡仔悠闲觅食,犹如一幅旖旎的田园风光画。在产业振兴方面,凌城镇也做足文章。近年来,凌城镇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做大做优蔬菜产业带。目前,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凌城镇沙庄村有机香菇生产示范基地于去年建成,目前运营近一年,69个温室大棚带动了近百户低收入户就业增收。
规模产业带来村富民强
近日,在双沟镇官路社区新型农民小区北侧,占地千余亩的鲜食玉米基地喜迎丰收。该基地由睢宁县秋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管理经营。社区居民陈民章算是“老员工”之一了,他告诉记者,自己主要负责鲜食玉米的运输和田间管理,每天收入近百元,这让他十分满足。他的满足来自于多方面,一是居住环境的变好,二是社区生活的便利,三是有了比较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今年咱们的玉米长势很好,肯定能卖好价钱。而且,我们这里没用化肥农药,用杀虫灯杀虫。我在这里打工已经三四年了,玉米卖得好,我们的收入自然就会高,一天八九十块钱,有时成百,真好。”陈民章表示。
近年来,双沟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立足本镇实际,依托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特色高效农业,全镇农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农民实现增收。双沟镇也是全县第一个成立镇级农业公司的镇。早在2016年,该镇率先注资5000万元,成立睢宁县秋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支持指导全镇25个村“两委”领办50个种植、农机等集体合作社。如今,随着农房改善工作深入开展,与之并行的农业发展也逐渐成为双沟镇的一张“响亮名片”。
放大农房改善 杠杆作用 推动乡村振兴
目前,睢宁各镇(街道)依托镇级工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高标准厂房和黄河故道沿线资源禀赋,放大电商、饰品加工、旅游等产业优势,积极建设“家门口的工厂”,打造“没有围墙的基地”,培育“乡村旅游示范带”,让群众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深化四级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稻米、蔬菜、食用菌等多个初深加工链条,带动6000多低收入人口增收致富。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睢宁县用心写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一是坚持为民初心,建设民心工程。做好“六个一”,即“一份调查问卷、一场村民座谈会、一次参观学习、一张规划图、一套搬迁协议、一支群众监督队伍”。二是强化政策支撑,保障民生民利。确保组织领导、资金筹集、政策落实、兜底保障“四个到位”。三是完善功能配套,塑造品质生活。严格按照省市相关标准,全面做好幼儿园、卫生室、养老院、健身广场、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满足迁入农民教育医疗等生活需求。同时,培育新型就业岗位,拓展就业渠道,让农户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全面推广复制智慧乡村管理、微动力污水处理和智慧图书系统以及沼气综合利用系统等八大模式,推动实现镇村公交、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把做优环境作为最大民生,结合“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和“百村万树”工程。同时,睢宁县还注重把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有机结合,两手抓、两手硬,推动住房“外在颜值”与百姓“内在气质”同步提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乡村善治,不断提升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从“村庄美”到“人文美”的提升。
宋家湾社区
鲤鱼山庄
王楼新型农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