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上,农民武装是各地斗争起义的重要力量。1928年,中共睢宁县委建立之后,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迅速在睢宁开展起来,同国民党反动派及封建地主势力进行顽强斗争。其中就有著名的“六一九”高楼事件。“百年印记·红色睢宁”红色之旅寻访行动的第三站——邱集镇高楼村,高楼农民自卫队的纪念碑就坐落在圩内组东侧的麦田里,它的旁边则是高楼农民自卫队领导者高觉民的纪念碑。
高觉民,是邱集镇高楼村人。1925年,他考入黄埔军校,为第三期学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夏天参加北伐,历任排长、连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高觉民辗转回乡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8年2月,高觉民被任命为县保安队大队长。在县公安局、县保安大队积极发展数名共产党员,组建了一支党支部。
“当时的高楼村叫高楼圩,是中共睢宁东南区委所在地,1929年6月,这一带已经建立起倪庄、河东、河西、圩里、圩外、土中6个党支部。党组织通过举办识字班、夜校,在农民群众间活动,取得民心。”高楼村党支部书记高茂堂介绍,“高觉民回到家乡高楼村后,在中共睢宁县东南区委书记郭仲彝的领导下,吸收党员和农民革命分子组建了睢宁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高楼农民自卫队。”
组建后的高楼农民自卫队,共有50余人。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1929年6月19日凌晨,一场硝烟弥漫的战斗拉开帷幕。国民党反动派县长李子峰与反动地主分子勾结,命新上台的县保安大队长魏谋臣带领200余名保安队员和大批地主乡绅突然包围了高楼圩。在这紧急关头,郭仲彝和高觉民即分头组织队员武装坚守。上午10时左右敌人凭借圩东南大沟外的10多户民房作掩护,开始向圩内发起攻击。郭仲彝首先将冲在前面的敌人击倒,于是双方展开激烈的枪战。由于全体队员同仇敌忾,巧妙地利用民房、土堡、院墙、树木作掩护,集中火力向敌人射击。此时,敌人眼见伤亡众多,只好下令撤退。约隔2小时,敌人重新部署,分别从东北、东南、正东3面向圩内实施强行攻击,又密派爪牙窥探高觉民的指挥位置乘机对其偷袭,致使高觉民同志不幸中弹壮烈牺牲。郭仲彝闻讯后,立即担任全面指挥,号召队员们化悲痛为力量顽强地同敌人抵抗,一直坚持到天黑。
为摆脱被困局面,郭仲彝和区委同志商量决定,把坚守的任务交给高觉民同志的父亲高夺锦,他同支部书记高静仁于午夜突围去宿迁县委求援。与此同时,远在徐州、铜山地区实施“清党”使命的国民党江苏省民政厅长缪斌,命驻防宿迁的省警察队中队长杨春,率部星夜赶赴睢宁高楼增援。次日凌晨,高楼圩的战斗更加激烈。最终,除少数人员突围外,有20多名队员和50多名群众被敌擒获,解往县城投入监狱。
睢宁的第一支农民武装虽然在革命战斗中失败,但是他们切实地维护了当时深处水深火热之中的贫困农民利益,为睢宁农村地区农民革命斗争打响了第一枪。革命先烈永存不朽,高楼农民自卫队的英雄们永存人民心间。
在高楼事件中壮烈牺牲的高觉民年仅25岁,牺牲时他还未生子。在高楼农民自卫队纪念碑西边,有一户人家是高觉民家族的后人,居住着高觉民的侄媳妇王行兰。寻访组找到了今年73岁的老人王行兰,发现其家中的墙面上挂有高觉民、高庆鸿等人的照片……
全媒体记者 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