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集镇一里王农民集中居住区旁一块水稻秧田里,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10多位身着志愿者服装的党员在忙着拔秧栽插、运送秧苗,两台插秧机纵情欢唱,播下一片新绿。“感谢您们给俺送来了‘及时雨’。”秧田的主人、李集镇种粮大户郭佃民动情地说。
今年56岁的郭佃民承包种植了1200多亩耕地,冬季种植小麦,夏季种植800多亩水稻、400多亩玉米,投资近百万元购置的大中型植保机、收割机、无人机等,让他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收种进度也处处快人一步,但也由此带来了“幸福的烦恼”。“李集在全县处于用水末梢,水稻移栽要么抢先、要么推迟到最后,否则就会处于无水可用的窘境。”郭佃民说。
所谓“春争日、夏争时”,为保障水稻种植的品质和效益,郭佃民每年都是“水稻移栽第一人”,但今年的用工问题让他愁得吃不下饭。“我这水稻田从三天前开始抽水浸泡,但就是找不到人来拔秧移栽,当时愁得我嗓子直冒烟。多亏了周书记帮忙,给我解决了大难题。”郭佃民说着,脸上充满了感激的笑容。
郭佃民口中的“周书记”是一里王村党总支书记周德武。他在秸秆禁烧走访中获知情况后,主动将其列为“学党史、办实事”的优先事项,带着村里16位党员志愿服务队员早早来到小秧田里拔秧运输,同时安排能手,给水稻大田地四周插秧机到不了的地方移植补栽,帮助郭佃民半天移栽水稻180多亩。“照这样的速度,800多亩水稻3天就可以栽完。”郭佃民高兴地说。
今年,李集镇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新增水田面积约5000亩,预计今年水稻种植面积可达到1.8万亩。“我们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在每个村都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助耕队,把党史学习课堂搬进“三夏”战场,为困境群众排忧解难,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让党旗在“三夏”一线高高飘扬。”李集镇组织委员高胜说。
全媒体记者 张昕 通讯员 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