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
百家机关连百镇、千名干部进千村、万名党员入万户。走访、帮扶、发展,架起党员干部和百姓之间的连心桥。“百千万”集中走访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县民政局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全局党员干部兵分五路前往所帮扶的村组,通过入户走访,宣传惠民政策,切实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并对筛选出来的困难户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帮扶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魏集镇的新工、草庙、王圩、卢营和陆圩是县民政局对接帮扶的5个村组。记者跟随帮扶工作组首先来到了位于魏集镇西北角的草庙村,恰逢“六一儿童节”,他们的帮扶任务就是给村子里几户困难家庭的“留守学生”送去节日礼物。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他们首先来到帮扶对象徐子怡的家中,大约半个多小时,终于等到了这个眉目清秀的小姑娘放学归来。
“喜欢吗?”——“喜欢”。“喜欢就好好学习哦,来试一下扎头绳怎么样,自己会扎头发?非常漂亮,这个拿着,换着用”。换上民政局叔叔阿姨送来的新衣服和新鞋子,徐子怡的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11岁的徐子怡在魏集镇浦棠小学上五年级,父亲常年外出务工,爷爷患有精神疾病,她的生活都是由67岁的奶奶照顾着。
“一天只能赚六七块钱,十块钱都难赚,小孩子要买笔、买本子 这些都需要钱,我身体不好67岁了,又不能赚大钱”徐子怡的奶奶仝春英告诉走访帮扶工作人员,子怡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往家里寄钱,对孩子的关心也少之又少,目前家里的收入来源就是自己种的几亩地和平时做的手工零活,生活过的很拮据。民政局的党员干部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情况后把他们家列为重点扶贫对象,多次给她们送来米面油和救助资金,解决了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管强说:“我们这个帮扶分两步走,第一就是有些户需要办低保的,及时给办低保;有些户需要办残疾证的,我们通过政府机构及时帮助他们办理,这是第一层次。还有第二层次,我们在分管局长的指导下,动员社会力量,从社会上找来一些有爱心的企业家,把贫困户情况告诉他们,让他们深入一线帮扶献爱心。”
据了解,爱心人士陈益芬、田雷夫妇在民政局党员干部的感染下也积极加入到这支帮扶队伍中来,他们已经多次来过草庙村,资助浦棠小学读五年级的11岁男孩王佳灿。“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一次意外让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多亏了民政局帮扶小组和爱心人士,给王佳灿的生活带来了灿烂的阳光。
爱心人士陈益芬:“虽然说我个人的力量非常微薄,但是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每个人心中都存一丝善念,或者说心中想把温暖散播开去,这个社会会越来越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相信佳灿未来也是光明的。”爱心人士田雷说:“对于我们来说,我的想法就是一个人活着,能够自己开心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跟着你一起开心,那才是最重要的,人活着的意义不在于你能赚多少钱,而在于你能够帮助多少人,这也是我们一直想要做的事情,非常感谢民政局给我们这次机会,让我们奉献爱心。”
管强告诉记者,在前期的大走访过程中,帮扶组深入到草庙村全村五百多户家庭中摸排情况,梳理出21户困难家庭有针对性对接帮扶,而像徐子怡、王佳灿这些家庭贫困,从小缺失父母关爱的孩子,除了自身帮扶,还积极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资助和心理辅导,填补孩子们情感上的缺失。
在看望帮扶困难户的同时,帮扶组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低保问题,召开村组群众会议进行解读:“现在可以说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办理低保,那么办理低保它有一定的条件,今天给大家发了一份材料,大家回去以后能够更好地研究一下,目前医保是应保尽保,就是说该吃低保的能办低保的必须办,但是它里面有一定的条件,希望大家都能够回去研究一下,这样一来把那些需要办低保的,能够办低保的一定给报上来。”帮扶小组和村里的党员干部多次沟通交流,让老百姓了解上面的惠民政策,并且把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帮助的家庭中去。魏集镇草庙村党支部书记王石德告诉记者:“民政局多次到我们这儿来帮扶我们村,村两委也借助这次百千万工程配合民政局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与此同时,民政局副局长彭亮带队的另一支帮扶小组来到了魏集镇王圩村。三夏期间,田地里一派收种的繁忙景象,但是对于那些缺少劳力物力的困难家庭来说,收种是眼下遇到的最大难题。这时候帮扶小组送来的钱物帮助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县民政局监察室主任、帮扶组成员王章猛说:“这次就是根据三夏帮扶的政策, 按照前期我们走访和摸排的情况,给他们送点温暖,帮他们解决一点实际困难。现在是麦收季节,都是联合收割机收割,所以我们局里通过研究,重点就是给一点钱物,给贫困户一点实际的帮助。”
在前期的走访过程中,民政局帮扶小组了解到在农村有很多困难家庭对于“办证”的相关政策并不了解,比如什么样的家庭可以申请低保,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办理残疾证等等。这次经过了解梳理,民政局的党员干部把符合办证条件的家庭一一记录下来,亲自把证办好给他们送到家中。
在一户困难户家门前,县民政局副局长彭亮告诉记者:“这一户小孩儿智力有些障碍,家庭比较困难,母亲是外地人,母子俩共同生活,这次我们把他残疾证给他办好之后一块送过来,然后带点米油等物资并送点钱过来,解决了他们三夏期间的生活困难问题,下一步给他们办残疾人护理补贴,从根本上解决困难问题。”
“残疾证给你拿过来了”,在另一困难户门前,彭亮大老远就对户主说。王圩村村民王邦玲的丈夫去年因车祸高位截瘫,一直卧床不起,家里主要的劳动力倒下了,他们的生活也随之陷入困境。王邦玲说:“我的腿断了哪也不能去,还没有好全,家里钱花的干干净净,到处都是借的账,一点收入都没有,都是家里的闺女给一点补贴,我的姐姐弟弟给一点。民政局的领导多次到我们家里来了解情况,还经常打个电话问问,感谢民政局领导的关心。”这次民政局党员干部把证亲自送到家里,王邦玲心里既感激又高兴,因为在这之前她并不知道丈夫的这种情况符合办理残疾人证的条件。
对此,王章猛解释说:“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对他的残疾情况了解之后,积极跟残联对接协调给他们办理残疾证,列入我们下一步的两项残疾补贴发放范围,同时积极的跟我们村里的书记,包括我们这里的民政办同志,一直来跟踪这个事。”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来解决,把亲情民政普及到帮扶镇、村、户之中,这是民政局每一位党员干部坚守的诺言。
“上次下乡过来才知道我爸这个情况,然后他们就是一直关注,经常打电话过来了解情况。过来几次了,我弟说上次去拿那个残疾证,他们说下次下乡来给送到家里来,然后又送米送油送钱,我挺感激的。”王邦玲女儿说。
多走一步就能多发现一个问题,多问一句就能多了解一份疾苦。不要小看一件衣服和一个书包,不要忽视一次倾听和一句问候,能解决一个困难就解决一个困难,解决一个困难就会集聚一份力量,当千千万万份力量融汇在一起的时候,那就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
(文图/东君 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