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本地 >

张万胜:抱着必死的决心踏上朝鲜战场

时间:2023-07-27 08:55来源:睢宁融媒体中心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记者  余梓硕

  

图片由县摄协提供

“朝鲜战场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就没打算活着回来。”近日,我们来到抗美援朝老兵张万胜家中,聊起当初上战场的场景,他如是说。

张万胜出生于1932年,睢宁县凌城镇人。1952年,张万胜参军入伍,并作为志愿军储备部队在镇江集训。“集训时没日没夜地爬山,饿了就喝口玉米面烧的薄汤,就为了提前适应朝鲜战场复杂的环境。”

195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年,战争也进入了关键时刻,已经备战一年的张万胜带着21斤豆饼随着部队踏上了朝鲜战场。

“敌机就在头顶飞过”

入朝后,张万胜被整编到志愿军第24军,军长是率部打响夏季反击战的皮定均,同行的战友还有全军闻名的“狙击之王”张桃芳。张万胜是24军72师216团的一名通讯兵。在那个年代,通讯兵是军队信息传输的关键人物,一条重要的军情甚至直接关系到一场战斗的胜负。

虽然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张万胜还是低估了朝鲜险峻的地势。“部队每个人都要背着七八十斤的装备和生存物资徒步穿梭在大山之中,一开始大家还热血沸腾,边走边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走了大半天后,个个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

饿了,就啃一口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就舀一勺满是虫子的炮弹坑浑水。在张万胜看来,体力不支、条件艰苦都是小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时刻提防美军的飞机。为了不被发现,他们选择昼伏夜出,白天就猫在密林里休憩,连呼噜都不敢打。晚上前进时一旦听到飞机声,立马就地隐蔽。在山上时,敌机有好几次都是“擦”着张万胜的头顶飞过。

令张万胜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部队行进到朝鲜西南部城市沙里院时,遭遇山洪。此时,城市已成一片废墟,压根没有避险的地方。团长情急之下,让大家躲在断墙后面。上百名战士乌泱泱地抵住一块仅2米宽的墙壁,整个身体都泡在水里,就露出个头呼吸……就这样,他们保持这个姿势整整两天,洪水终于退去。其间没吃一口饭,渴了就低头喝两口洪水。

“当时都是新兵挤在最里面,老兵围在最外面,一转头,好几名战友因体力不支被洪水冲跑了,连声音都没听见……”说到这里,张万胜不禁哽咽。

连续走了28天后,张万胜和他的部队终于完成了通讯任务。此时,每位战士的脚肿得连鞋子都穿不进去。

“胜利的那一刻激动万分”

1953年7月13日,志愿军打响了金城战役,这也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次战役。志愿军第24军兵分20多路向敌军前线发起冲锋,张万胜也参与了这场战斗。

“冲锋一方面是为了瓦解敌方防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武器射程不够。”面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优良装备,志愿军的军备完全处于劣势。

“对面是全自动步枪,我们是38式套筒步枪,掰一下打一下,射程有限。我们就趴在地上,来一个打一个,打完就继续往前冲,哪里能掩护就在哪打,没有掩护就拼命冲!”边打边冲的战术很快奏效,志愿军战士仅用了6分钟就占领了敌军阵地。

最终,金城战役共歼敌5.3万余人,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成为停战谈判的有力筹码。

“1953年7月27日,听到战争胜利的号角后,战友们纷纷从战壕里出来,从树林里出来,从草丛里出来,大家都在大喊‘我们胜利啦’!”张万胜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激动万分。

“刚放下枪,又扛起了锄头”

朝鲜战争结束后,张万胜没有立即回国,而是在三八线附近巡逻放哨。在此期间,他和战友们在长寿山(位于朝鲜黄海南道载宁郡)帮助当地居民战后重建。修路、砍柴、盖房子成为了日常。

1954年,张万胜因功绩显著,荣获三等功。1955年10月,张万胜跟随第三批返国的志愿军,回到了睢宁。

这段两年多的抗美援朝记忆,从此深埋在张万胜的心中,他很少向别人提及自己的在朝经历。

“战争是残酷的,虽然我们渴望和平,但中国军人不怕战争!只要国家需要我,我一直都在!”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再唱起战歌时,91岁的张万胜,仍然是一脸坚定。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