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瑾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
以红色文化为精神动力,徐州大地正谱写一曲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之歌。
抢救记忆,用好红色资源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为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光荣献出的,作为一名革命纪念馆人,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2月15日,淮塔管理中心文博馆员魏天梅参加了骆驼山街道东方社区党委举办的“我是冬训主讲人”活动后对记者说。
讲座中,魏天梅从亲历者口述视频中选取了部分片断播放给观众,结合她采访过的淮海战役亲历者的经历,用真实的事例传递信仰的力量。
为更好地搜集、保存、研究与传播淮海战役历史,2014年,淮海战役纪念馆启动“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历史抢救采访工程”,工作人员先后奔赴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访身经百战的指挥员,冲锋陷阵的战士、深入虎穴的隐蔽战线工作者、随军转战的支前民工。
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艰巨任务,受访的亲历者平均年龄都在90岁以上。工作人员奔赴全国各地,行程9万多公里,迄今累计采访亲历者766人,征集藏品、资料1100余件(套),采录影音资料20T,整理口述文稿430余万字。
“血战大王庄”“战壕内外”“送饭做鞋支援解放军”……口述史从历史参与者与见证者的独特视角,用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描绘了恢弘壮丽的战争画卷,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率领人民军队与广大人民群众在寻求自身解放的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伟大胜利。
“许多老人年事已高,具备采访条件的对象越来越少,也更让我们感到身上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翻看寻访中写下的一本本寻访笔记,魏天梅说,“每一位革命前辈都是一座宝矿,我们是挖掘这座宝矿的红色历史搬运工,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总是被激励着鼓舞着,不愿停下脚步。”
转化成果,讲好红色故事
人民战争,人民创造胜利。人民历史,人民抒写辉煌。传承红色基因离不开讲好红色故事,以群众最易于接受的形式来解读和呈现。
基于淮海战役口述历史的成果转化,2017年以来,由淮塔管理中心编印《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第一、二、三辑,出版徐州市党性教育系列读本《我是共产党员》等图书,创新推出一系列主题展,为淮海战役社会教育积累丰硕成果。
“我连有100个同志,伙房做了100个馒头,大馒头4个人吃一个,小馒头1个人吃4个,大家分着吃,不多,也不少。请你算一算大小馒头各多少。”这一摘自淮海战役民工支前日记的素材,被应用在“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中的民工课堂场景中,令人印象深刻。
淮海战役纪念馆改陈工程“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高标准完成于2021年。展览应用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增设的“亲历者说”展项,对近年来开展口述史抢救采访工作的成果进行了可视化利用,为弘扬淮海战役革命精神提供了鲜活素材。
“把初心刻在时代的车轮上”。今年徐州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们读到新发放的《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淮海战役支前纪实》一书时,交口称赞。该书为淮塔管理中心与徐州市政协文史委联合编写,全书以纪实的方式,汇集亲历者踊跃支前的追忆、专家学者对支前历史和精神的研究探讨等,是徐州提升淮海战役成果转化的又一沉甸甸的成果。
持续开展亲历者抢救性采访工程,做好影音资料整理和利用,编撰《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第四辑……红色的种子在播撒,英雄的精神被传颂。
激励后人,搞好红色教育
走进社区、高校、企事业单位宣讲红色历史,弘扬淮海战役革命精神,徐州各界,由红色宣讲员、文艺工作者带来的一个个鲜活故事在群众中生动传扬,聆听者的眼睛里泛着信仰的光芒。
开展“行走中的红色课堂”,通过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促进革命优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作风薪火相传,以红色文化为传播载体,淮海战役的红色文化传播在徐州正日益多样化、生活化。
跟着漫画人物小淮和小海,自制乒乓球自动发球机,感受土武器“原子炮”的抛射原理,军事模拟工兵排雷、战场喊话等,由淮海战役纪念馆针对中小学生研创设计的课程,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让孩子们接触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爱上红色文化。
红色题材地方戏创新中,由徐州演艺集团原创的歌舞剧《淮海儿女》、梆子剧《母亲》等优秀剧目以文化惠民的形式走进厂矿会议室、农村小礼堂,将情景党课与红色剧目巧妙融合,党员干部们纷纷称赞“形式新颖,深受触动”。
“淮海战役十人桥旧址”“淮海战役窑湾战斗陈列馆”“吕梁狼山阻击战烈士陵园”,由徐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编印的《徐州红色研学手绘导览图》,依托革命文物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用旅游的载体带动更多革命文物“活”起来,精神传下去。
在追寻中传承,在传承中奋进,熠熠生辉的革命精神照亮未来。
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淮海战役革命精神,是激扬奋发有为、奋勇开拓的磅礴力量。从淮海战役史中汲取的丰富思想养分,在徐州汇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乐章,长歌不绝。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