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江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指示,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本报今起推出“点燃科创引擎 培育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聚焦支撑我省未来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最新成果,剖析产业前沿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未来技术学院、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等科创样本,展现全省各地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实践。
科研人员正在给量子计算机安装低温线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关键。今年以来,我省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动作频频:密集出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积极布局新赛道、新领域,持续实施产业前瞻与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以新技术激发新动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科技内涵、夯实技术底座。
实施“前瞻”科技项目,
为未来产业开路
江苏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11月21日,在南京大学举行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39次会议上,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质态生产力,建议以产业链、产业集群方式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近日走进苏州市相城区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陆军领衔的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就坐落于此。2021年12月落地苏州,2022年8月开始搭建实验室,短短一年多时间,该创新中心攻克量子计算机的全套技术、工程难题,目前已经完成26比特量子计算机的研发。
“数字经济时代,得算力者得天下。”陆军表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化。信息化、智能化将引领人类社会发展,在数字中国的大背景下,要通过电子量子技术打造数字经济新基建,推动计量革命、计算革命、产业革命。“我们要将基础理论研究和产业结合起来,通过科技创新打造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创新中心实验室内,10多名年轻科研人员正在3台量子计算机旁进行设备调试和运算。在陆军的带领下,创新中心承担了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技术项目”,面向100+比特量子计算机云服务平台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产业前瞻与关键技术项目”是省科技厅为尽早实现新领域、新赛道的技术突破,提前布局组织实施的研发项目,今年以来已启动实施89项。其中,在新兴产业技术领域,围绕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通信等攻关方向,重点加强工业母机、高性能碳纤维等关键技术研发;在未来产业技术领域,瞄准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未来网络、元宇宙等攻关方向,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模型算法、超导量子计算机、6G通信等前沿技术研发布局。
“量子科技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陆军认为,量子技术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下一步要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与核心产品研制,推动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国要加入世界第一方阵,并积极探索‘无人区’”。目前,创新中心正依托中国电科成熟完备的工业体系,全产业链同步研发,努力推动我国量子科技产业走在世界前列。
发力前沿基础研究,
加快产出重大原创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依托的是新科技,落脚点是新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突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超前研究未来科技,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先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明确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
发展未来产业,江苏有着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全省有15所高校拥有未来产业相关学科38个,超过75家重点研发平台开展未来产业相关技术研发和重大项目攻关。我省自2019年起启动实施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遴选省内顶尖科学家领衔,围绕光子芯片、硅基异质集成芯片、新一代人工智能、蛋白质功能设计、活细胞药物等前沿领域,先后部署50个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目前,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等科学家牵头的项目取得较大进展。
前不久,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团队与国内头部企业强强联合,发布全球首个人体器官芯片医药大模型,助力新药研发。这是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人工智能与器官芯片融合的新药设计与筛选”的重要成果之一。
什么是“器官芯片”?在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顾忠泽拿起一块巴掌大小的高分子材料向记者介绍:“我们借助3D打印、纳米加工等技术,盖出模拟人体环境的‘小房间’,将人体细胞注入其中重建微小的‘心肝肾肺’。这套‘数字生命模型’系统可以预测人体对药物或外界不同刺激产生的反应,替代动物、人体实验,缩短药物、医疗器械研发时间。”
“前沿项目至少需要5到10年去布局,就像我们的器官芯片,经过10年培育孵化才终于开花结果。”顾忠泽介绍,作为一项变革性生物医学技术,器官芯片的概念自2010年被提出后,便受到世界广泛关注,诸多研究机构和企业竞相参与研发。目前,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在肝脏芯片、心脏芯片、血管芯片等方面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研究。顾忠泽团队研发的人工血管芯片,已用于神舟十五号空间在轨实验,这是国际上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
加强“无人区”创新,
着力攻克未来技术
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江苏探索建设“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同时加快培育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目前,省科技厅等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我们正在积极申报江苏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一体化推进‘量子—电子混合算力网’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江苏做优做大做强算力产业。”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高级专家程启月教授介绍,量子并行计算的优越性,可以解决经典计算难以解决的、复杂的算力问题,未来有望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加速器”,比如用量子计算机模拟新材料的原子分子运动,提升新材料研发速度;用量子计算机赋能人工智能,提高机器学习效率;等等。目前,创新中心和苏州银行等达成合作,在金融计算、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开展应用场景探索;同时,联合中国电科、中国移动成立“联创+”量子计算实验室,共建数智新基建“量子算力网”,推动量子计算逐步走向产业化。
离创新中心不远的漕湖片区,正在规划打造量子科技产业园,未来将吸引更多相关领域企业院所落户。陆军表示,依托中国电科集团长期以来在量子科技领域的系统布局,创新中心将扎根苏州、立足江苏,打造世界级量子科技产业集群,引领我国量子信息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必须要有‘新概念’出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不断寻找新的科学技术突破口的过程。”顾忠泽坦言,未来产业在发展初期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回报周期较长,这就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耐心。“前沿项目短期内可能看不到产值,一旦形成变革性产业,就会掀起应用蓝海。”
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攻坚前沿科技,助力未来产业发展。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介绍,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江苏将围绕通用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未来网络、合成生物、氢能与新型储能、元宇宙等重点方向,加快实施一批国内尚未突破、应用前景广阔、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攻关项目,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编制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图和重大平台、战略人才、重大项目“一图三清单”,谋划三年布局“5个100”行动,即100项前沿技术、100家示范企业、100个孵化载体、100个应用场景、100项标准规范。同时,积极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强化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价值发现和前端赋能,提升未来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张宣 杨易臻 张琳
编辑:周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