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力无锡乃至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上,作为无锡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拥有无锡最多科研院所资源的滨湖区一直在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携手各方合力打造“现象级”院所经济。
在2023滨湖区院所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滨湖围绕院所发展、人才引育和企业创新而推出的重磅“用心”动作再次引发关注:发布《滨湖区院所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在江苏树立院地融合发展的“滨湖样板”。江苏省高算力芯片设计创新联合体、太湖实验室海洋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湾院所联盟新成员授牌,让更多企业可无缝对接一流院所资源。人才公寓交付、院所高层次人才“滨湖人才卡”发放、2022年度市“太湖人才计划”科研院所创新领军人才授牌,人才对滨湖的归属感越来越强。
高质量 《意见》兼顾国家地方发展需求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对于滨湖区来说,手中最重要的“王牌”是“集聚了无锡近90%的院所资源”,拥有江南大学、东大无锡校区、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20家科研院所,诞生了“奋斗者”号、“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全球重大科技成果。
《滨湖区院所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旨在通过深化与驻区大院大所之间的合作,加快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将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这份意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现代化上兼顾了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所需:一方面支持院所围绕国家战略开展科研,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方面鼓励院所与地方产业深化合作,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并重发展、深度融合。
在支持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上,强化资源保障和服务力度,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中国船舶702所开展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性方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鼓励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中国船舶702所深海载人装备及水动力等4个重组成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
在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区域产业升级上,坚持引育并举,推动院所产业化项目落地,优先保障院所产业化用地需求,积极承接院所自身项目及关联项目落地。
到2025年,新增高校院所50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1个,10亿元重大投资项目3个以上,引进或孵化产业化项目50个以上,推动院所经济对地方贡献年均增长率达25%。
在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上,支持院所和企业建设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技术转移机构,到2025年新增院所关联上市企业3家以上,培育院所关联上市后备企业不少于6家。
在出台院所高质量发展意见的同时,滨湖还同步下发了《“一所(院)一策”重点任务分工表》《区领导挂钩联系院所分工表》等分工表,所有“挂钩”区领导将定期走访挂钩单位,紧密找准校地、院地合作切入点。
高平台 企业无缝对接一流创新资源
这段时间,各类科创平台密集落地湖湾。
6月,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同日亮相,前者将充分发挥清华无锡院的人才与科研优势,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加速区域智能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后者联合东大无锡校区在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助力提升区域集成电路产业在局部领域、关键环节形成突破性、引领性优势。
7月,滨湖区与厦门大学签约成立鞋服低碳材料研究院,创新研发塑料粒子充气物理发泡技术,以替代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学发泡”技术。
8月,科邦实验室、臻烯科技分子级科学仪器项目同时落地,前者由清华大学等联合发起,拟建设聚焦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等四个方向的高校院所实验室,后者致力于将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材料技术应用于产品,实现超高精度和智能化。
这次大会上,江苏省高算力芯片设计创新联合体、太湖实验室海洋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两大新平台又同时揭牌。
通过加速“走出去”和热情“请进来”,滨湖持续扩大院地合作圈和催生各类研发平台,“最强大脑”+“最强平台”组合渐成区域科技创新的新引擎,目前拥有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8 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3个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平台与区域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两机”等产业方向高度契合,不断推动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院地合作深化的同时,院企合作、高能级科创载体建设也在加速。这次大会上,“湖湾院所联盟”再添一批企业成员,该联盟主要围绕重点技术研发需求,加强院企信息共享和跨领域交流,为产业链上下游有优势的专精特新企业和有关重点学科的高校院所“牵线搭桥”,打造高水平创新联合体,畅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速路”,实现更多关键技术从“0”到“1”的突破和从“1”到“10”的成果转化。
高能级科创载体建设上,到“十四五”末,滨湖建设目标为600万平方米,平均每35平方公里就有科创载体1平方公里。
高目标 院所经济贡献实现三年翻番
作为滨湖“五大经济(绿色经济、院所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关键赛道,院所经济的发展后劲蓬勃有力。
2022年,滨湖院所经济营收超百亿元,税收超4亿元。今年前6个月,院所经济税收达3.84亿元,同比增长143%,接近2022年全年总额。同时,驻区院所与区内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千个,累计交易额近亿元,孵化培育企业超百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5.8%,全市第一。
数据证明,大院大所已经成为滨湖当之无愧的经济发展“生力军”和创新企业培育的“教练员”,未来院所经济贡献将实现三年翻番。
在做强院所经济上,各类人才是强大的智力支撑。截至目前,滨湖区省部属科研院所及众多高层次创新平台汇聚专业技术人员近万人,高级职称人员超200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梳理这段时间的很多重大活动可以发现,滨湖区在实施人才引育、就业、创业、置业等“无忧计划”上一直迈着大步。在人才创新生态“优化行动”上,《院所高质量发展意见》明确要持续为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教育、医疗、安居等服务保障,提升人才归属感。
这次大会的重要环节就是人才公寓交付仪式和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滨湖人才卡”的发放。据悉,今年是滨湖实施“‘吾+’人才安居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年,3年内滨湖将投入20亿元,筹建1万套、总面积70万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安居住房。
感受到创新生态“优化行动”的还有广大企业,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和“全链条、多门类、一站式”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正推动更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刚刚落地滨湖的科邦实验室负责人牛斌说,滨湖各地各级高效的服务让人充分感受到了滨湖对企业和人才的重视,坚定了他们科邦实验室在湖湾发力科创的决心和底气。
创新生态“优化行动”的背后,滨湖誓要向海内外的人才传递一个强烈信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滨湖求贤若渴、惜才如金,必将以最高礼遇和最大诚意广揽天下英才。
2023年,“调研各地大院大所”一直是滨湖区的常态化工作。常态化调研之后,科研院所科创热情不断被激发,科研方向与区域产业之间的匹配度越来越高,这种“高匹配”渐成区域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按照“定3年、谋8年、展望13年”的思路,滨湖已清晰描绘出了科技创新的发展路线图——到2025年,科技创新、强链补链延链等重点领域将走在全市前列;到2030年,建成产业、科技等5个科技强区,将为无锡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优质增量和硬核支撑;到2035年,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跃升。(邵旭根、徐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