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要闻 >

小田并大田!江苏邳州:浓墨重彩书写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

时间:2023-10-13 14:27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本报记者 张德鹤 实习记着 周双双

●编者按

作为公共空间治理原创地、发源地,江苏省邳州市公共空间治理被列入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写入江苏省委一号文件。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今年以来,邳州创新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市委部署,做好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抓牢“土地资源”根子、聚焦“富民增收”核心,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小田并大田,并不并、怎么并?一户一块田,如何保护农户权益、如何提高耕种效益?邳州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时因势创新举措,讲好“一户一块田”的辩证法、算清“一户一块田”的三本账,把公共空间治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促进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对“邳州市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做好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作出批示:邳州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一户一块田”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金秋十月,“大蒜之乡”邳州又迎来了种植大蒜的季节。一片片平整的田野上,“小田”正在变成“大田”,机械化种蒜代替了人工播种,节省了支出,减少了人力,提高了效益。

笑容写在农民脸上,希望在心中升腾。这个变化,得益于邳州“小田并大田”的改革。

在浓墨重彩书写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的过程中,邳州坚持问题导向,回答时代命题,讲好“小田变大田”的辩证法,破解农户承包地“小田”还是“大田”、“一刀切”还是分类施策、传统种植还是现代化生产等长期存在的问题,重构了乡村振兴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小块”还是“大块”?

变“要我并田”为“我要并田”

土地确权后,土地通常按照肥瘦、远近等划分给各家各户,形成了好田坏田家家有的“细碎化”局面,每块只有二三分的“巴掌地”“皮带田”也屡见不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户多田”导致的生产成本高、土地租金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日渐凸显,制约了土地的流转和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场如火如荼的“一户一块田”改革,农田“碎片化”的现象正在邳州得以改变。

看着面前一整块大田,土山镇苏庄村农民沈广胜有了“一眼望不到边”的感觉。“这里有5.4亩都是我的。”同样的面积,一零一整,耕种起来的感受大相径庭。“以前也是5.4亩,但分了6块,东一块西一块,去年种蒜的时候忙活了两三天。”今年改了大田后,老沈播种只用了半天,再也不用来回折腾。

沈广胜家中子女都在外务工,71岁的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调田之前,一到农忙季节,这个“老把式”也犯愁:“以前地块散、田也小,最远两块隔了五六百米,请人工不合算,只能我自己收自己种。”

今年,邳州积极探索实施“小田并大田”,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这个消息一经传开,沈广胜心头先是一喜,随之而来的也有迟疑:我家地会不会减少?分不到好地咋办?还能不能自主决定种什么作物……

“小田”并“大田”是群众所需,“一户一块田”是大势所趋。但老沈的担忧,也是很多农民的顾虑。

邳州强化党建引领,成立工作专班,构建市领导、镇推进、村主体、群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听取绝大多数群众的意见。结合图码管控,对地块数目、实有面积、道路沟渠以及种植现状和农民意愿,实行全程公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健全专项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三项监督”。土地质量等次划分、地块分类确定和抽签顺序确定等重大事项均实行民主决策,给农户吃下“定心丸”。

“小田思想”束缚解开了,农户更愿意并、大胆并、放心并,从“要我并田”变为“我要并田”。

截至目前,议堂、土山等15个镇91个行政村先行先试,266个村民小组完成改革试点,实现“小田变大田”79228亩,原75647块田整合为18435块。

“一刀切”还是“一刀一刀切”?

多种方式满足群众需求

邳州地域广阔,是徐州最大的县域,各镇地形地貌不同,群众意愿诉求不一。

“一户一块田”改革,是齐头并进还是因地制宜?“一户一块田”,是否一户只能拥有“一”块田?

 

经过前期调研梳理,邳州将全市各镇180万亩耕地(含园地)分为蒜田、园地、高亢山地和河道地、粮田四种类型,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同时,今年以来,邳州按照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原则,实施田块互换整合,相对集中设立自种区、流转区和预留区。自种区采取“一户一块田”模式,解决农户方便种田的问题;流转区采取“多户一块田”模式,由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主体经营;预留区为选择土地流转的农民仍有田块种瓜栽菜,同时为进城入镇农户或全流转农户选择回村自种预留空间。

人有高矮胖瘦之分,地有水旱厚薄之别。

“水田收益比旱田高,万一全分到旱田,我不就吃亏了?”议堂镇张单村村民周兰华家中共有6.8亩耕地,分为9块,其中一半是旱田,一半是水田。“地是散了点儿,但是有几块离家近,种点菜就能养活自己,这要都并成大田,我以后吃菜都要花钱去买?”周兰华的担忧不无道理。

为了解决村民的顾虑,议堂镇及时调整了改革方案。

“我们把旱田和水田分别并一起,家里既有旱田又有水田的就分两次地,也就是‘一户两块田’。”议堂镇党委书记郭义表示,为解决像周兰华这样的老人吃菜问题,议堂镇结合公共空间治理,在村民家门口集中打造出910个一分地“微菜园”。

随着劳动力转移,越来越多农户不再种地,对于这种情况,邳州则采取“多户一块田”模式。

在碾庄镇孔庄村闫庄组,村党支部书记闫淮东指着一片30余亩的大田告诉记者:“这一片是流转区,十多户村民的地都在这里。并成一块大田后,我们把地挂上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统一发包,再以每亩1000元的租金返还到村民手中。”

“一户一块田”的改革进程中,邳州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模式多样、精准施策,满足了群众需求,有效保障了农户的利益,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

“人工”还是“机械化”?

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有效衔接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农村的农业劳动力显著不足,呈现老龄化的局面,导致依靠人工劳动力开展农业生产的模式难以为继。

然而对于一些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来说,一时之间,还有难以割舍手提肩扛、传统种植的情结。

“一户一块田”的出发点是解决承包土地细碎化问题,帮助面广量大的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有效衔接,有效提升劳动生产率。

宿羊山镇是邳州大蒜主产区,全年种植大蒜8万余亩。秋日阳光下的苏口村,蒜农们正忙着利用大蒜播种机把蒜种均匀地播撒在松软的土地里。

 

“以前雇人工是三四百元一亩,雇机器只要150元一亩。”看着自己新分得的一整块5.5亩大田,村民沙夫喜感慨良多。今年夏季,由于地块小又不规整,机器进不来,沙夫喜不得不花费近2000元请人帮忙起蒜。“以前人工栽种起码得两三天,现在我一个人一天就能搞定!”老沙喜气洋洋地说。

“全镇积极推行大蒜机械化模式的管理和种植,目前拥有大蒜植保机50余台、播种机3000余台、收获机400余台,不仅提高了大蒜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大蒜的产量和质量。”宿羊山镇党委书记张宏远告诉记者。

机械化作业提高了效率,科学耕种提高了效益。邳州以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创建为抓手,以流转区为示范,以农事服务中心为依托,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社会化服务,全面推广优质粮种,实施深松深耕、精确栽培、绿色防控、秸秆还田等,推进耕种防收四大环节全程机械化,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9.5%以上,全面提升耕地质效。

结合土地互换,邳州对田、水、林、路设施统一规划,统一整理布局,田地集碎为整、集中成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机进得去、粮食运得出。“在全面完成去年15.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在戴庄、宿羊山、占城、赵墩、八义集、铁富等6个镇新建设高标准农田6.61万亩,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邳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宁表示。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一户一块田”改革正在邳州大地遍地开花,幸福的种子也播种在更多农民的心田。

编辑:李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