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要闻 >

江苏最美教师︱“哑父”陆振华

时间:2021-09-16 09:26来源:新江苏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9月9日,江苏常熟,一位老人正为一群聋哑少年上一堂思政教育课。他伸出拇指和小指,从太阳穴部斜着旋转上升,“梦想”这个词的手语便表述出来。这位特殊的教师,就是被孩子们唤作“哑父”的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老师陆振华。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障儿童一个都不能少!”这是陆振华的信念。1973年9月,就读于苏州师范专科学校的陆振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举手宣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句誓言他坚守了49年。

 

从零开始,自创教材攻克特教难关

1973年底,陆振华分配到苏州地区昆山聋哑学校任教,迎接他的是一所没有一位教师、一名学生、一本教材的“空壳学校”。更窘迫的是,作为聋哑学校老师,专攻物理化学的他一点手语都不懂。

困难没有难住陆振华。他找到无锡市聋哑学校,专程学习手语,从吃饭、睡觉、行走等基本词汇练起,日夜不息,半年里没回家一次。学成归来,陆振华和同事奔赴常熟、张家港、江阴等地招生,深入社区村镇,挨家挨户寻访听障儿童家庭,想方设法劝服家长支持孩子上学。一年后,昆山聋哑学校48名学生正式开课。

“一个男孩是父母绑着来上课的。”开学不久,一位聋哑男孩不愿上课,朝他又踹又吐唾沫。陆振华就坐到教室后排抱着男孩听课,“特殊学生,需要特别关爱;特殊教育,需要特别奉献。”不到一个礼拜,男孩融入课堂。

1976年,作为特教骨干的陆振华依据组织安排,回乡挑起常熟聋哑学校教学研究任务。他在工作中发现,“普通儿童小学时掌握有声语言的词汇量已经达到6000个,听障儿童通常学习六年后才掌握2000个词汇。”看着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陆振华决心编写手语教案。

此后10年,他潜心钻研,将日常词汇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誊写纸上,并在词语旁标注手语手势,写成一本10万字《聋人手语图》。这本手语教案成为上世纪80年代苏州地区聋哑学校首本自创通用教材。

 

送教上门,实现大龄聋人语言康复

“陆老师,谢谢您!”2021年教师节前一天,一位名叫钱毅的听障者哽咽着向陆振华表达谢意。27年前,22岁的钱毅只能发出“咿呀”之声,陆振华改变了他的人生。

1994年9月,钱毅进入聋儿康复班。经过专业评估,钱毅年龄偏大,已经错过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陆振华陷入两难,“把钱毅插入康复班,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势必会干扰口语训练。”陆振华决定,无偿为钱毅送教上门,并定制一套大龄聋人语言训练计划。

此后3年,每逢周末,陆振华便从常熟奔波50多里到张家港塘桥镇钱毅家中授教。在陆振华的辅导下,钱毅的口语大有长进,掌握词汇2000多个,超过国家三级康复标准,能自如地与常人交流。“像钱毅这样的大龄聋人实现语言康复,这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是少见的。”陆振华说。如今,49岁的钱毅已成家立业。

坚持送教上门27载,陆振华先后为28名残障学生义务授教。他还组建小桔灯送教服务队,带领全市98名教师为60多残障儿童志愿培训。

探索“随班混读”特教融合

2003年5月,陆振华把一份“建立特教管理机构必要性”的报告提交给市教育局。经过大半年苦心调研和论证,他带领团队在常熟创建全国第一家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全市学校推广残障学生“随班混读”的融合教育。

“国内没有成功经验,多数学校都不敢尝试。”与陆振华共事的常熟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孟春芳深有感触。陆振华想在一所乡镇小学开办特教班,第一次造访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去坐了冷板凳,到第七次感动了学校领导,确定全市第一所特教班创办方案。得知徐市小学没有专业师资,陆振华主动提出每周一次到徐市小学特教班支教,这一教就是2年。

十多年来,陆振华多方奔走,促成常熟84所中小学全部施行特教融合,建立起131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上千名特殊儿童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全市特殊儿童入学率从60%提高至100%。“2022年,常熟特殊教育学校最后一届学生即将毕业,这意味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已经融入普通学校之中。”陆振华说。

走出校园,他还推动建立常熟市知行家残疾人服务社,面向全市聋哑学校毕业生招募培训,为残障学生探索职业出路。“我想成为一名甜点师。”2013年从常熟聋哑学校毕业的王恒凯今年1月加入服务社,他字字吃力地说出理想,期望有一天能将亲手做的蛋糕捧到陆振华面前。

 

一声“哑父”,一生坚守。“把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推向更高层次,让特殊教育的覆盖面更加广泛,惠及更多特殊儿童。”69岁的陆振华目光如炬。

(记者 洪梦琪)

编辑: 洪梦琪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