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牵动人心,目前江苏省扬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正处于最吃紧、最紧要的关头。疫情防控,需要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在按下暂停键的城市里,分散在抗疫岗位上的无数个普通人,正拼劲全力,默默擦去额头的汗水,加快脚下的步伐,只为守护这座城市的安宁与万家灯火。
特殊“快递员”,每天走出上万步
在核酸检测这根链条上,有身穿防护服在30多度高温下采样的医护人员,有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中彻夜未眠的核酸检验人员,还有一群无名英雄,手提蓝色转运箱,穿梭于核酸采集点和检验室之间,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梅岭街道社会事业局局长王育就是其中的一员。
8月7日上午9点,扬州主城区第四轮核酸检测样本正式开启。3个多小时后,在护送样本的途中,王育终于腾出空来和记者聊了几句。此前,她和同事朱玉梅、汤阳等人组成的样本护送小分队已在采样点和市疾控中心来回跑了四五趟,送出样本近万支。
位于扬州市主城区的梅岭街道常驻居民约5万人,4地为中风险地区,防控压力可想而知。疫情发生后,她和同事朱玉梅、汤阳承担起梅岭街道10个采样点的样本护送工作。
在一个个采样点上搜集齐装满样本的转运箱,再送至几公里之外的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这是王育的主要工作内容。护送工作听起来简单,但是过程中,她需要在大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小心翼翼地护送着加上冰袋重达20多公斤的转运箱,全过程都要轻拿轻放,更重要的是,她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将样本送到实验室,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要争分夺秒。从采样点到实验室,再到采样点,一天下来,她的步数轻松过万。
护送的准备工作早在两天前就已开始——根据各个采样点开辟的通道数量,准备四五十个转运箱;按照每箱装三四袋冰袋的标准,要提前把上百个冰袋放进冰箱冷冻。眼见着这几日气温上升,王育和同事们特意备了保温袋,给转运箱多穿上一层“防护服”。“样本的储存温度在2-8度,超过这个温度,样本的生物性就被破坏了。”王育这样解释道。
尽管只有5人,但这支样本护送小分队有着明确分工。两人各负责5个采样点的样本收集,2名司机负责开车,还有1人负责提前在市疾控中心排队登记办理各种手续。“送去疾控中心的样本远不止我们街道,早点过去排队登记,就能早点把样本送进实验室。”各个采样点的收集工作,也在一轮轮的实践中愈发顺畅,“哪个点好了,就主动联系我们,然后我们再去取,顺便把空箱子送到,整个流程运转地越来越快。”
铁骑“护送队”,让样本运输更快更稳
从第三轮扬州主城区大规模核酸检测开始,自采样到运输再到检测,过程中就增加了一个环节——护送,全市100辆警用摩托车、10辆警车、120名民警一路为样本开道。梅岭街道10个采样点中,距市疾控中心最远约5公里,有了交警开道,一路绿灯后,路上至少能省下10分钟左右的时间。
“接到上级指示后,大队8月5日凌晨4点集合完毕。”扬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机动大队四中队指导员陈礼祥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转运集中隔离患者前往隔离点的途中。嗓音沙哑却依旧坐镇一线指挥的他,对第三轮核酸检测集结完毕“出征”时的场景,依旧印象深刻——当450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还在梦乡里,集合地已被警队的车灯映得通红,队员们身后的办公楼上,“铁一般的责任担当”字字有力。
陈礼祥告诉记者,全市第三轮核酸检测的各项护送下,共安排10 辆警车、100 辆警用摩托车,抽调120 位民警参与保障,“投入力量分别前往市区517个核酸采样点,将运输核酸检测样本的车辆循环转运护送至南京和扬州的检测机构。”
不得不说,相较市内运输,核酸样本走长途高速的不确定性更大。“即便用的是冷链车,能在路上少花时间、早出结果都要更好。”陈礼祥回忆,参与调度的8月5日,警队前后护送了2个来回,共计15万只试管,大约覆盖扬州第三轮核酸检测主城区150万人的样本量。
“因为采样点较为分散,需运南京检测的样本先从采样点分批运至集结地,装上冷链车后再送南京。”从扬州市区的集结地出发到南京青奥体育公园,护送一个单程大概用时1小时45分钟,“仅一个单程就能为检测节省1小时左右。”陈礼祥说,眼下由于防控需要,进出城市的手续不少,在这种情况下能大大缩短运输时间,是增加护送环节的必要缘由。他还举了个小例子,第一次护送返程时,车队被堵在 G40 高速路口,陈礼祥立即将信息反馈给其他队员,前后方联动发力,及时调整了运输线路……
自5日凌晨4点展开行动,到6日凌晨1点多第二批试管送抵南京、凌晨3点半护送队伍回到出发地,1410分钟的同城与跨城“护送之行”争分夺秒。就在陈礼祥向记者介绍情况时,扬州市主城区第四轮核酸采样工作正在开展,虽然陈礼祥此次没有参与,但他相信,此前的经验必将令护送效率“再提升一个档次”。
战疫“尖兵”,移动检测堡垒内穿上纸尿裤
针对扬州本土核酸检测能力有限,8月6日,9座核酸检测移动方舱紧急调运至扬。6日下午17时,9座中有7座已进入投用状态。
为了这一次特殊的“搬家”任务,核子华曦医学方舱实验室负责人徐元杰整整忙碌了一天多。
在他搭建的方舱“营地”上,这位不时双手扶腰的支援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赶赴扬州到现在,没有休整、没有停顿,到了以后就一个念头——赶紧开工。”徐元杰将这次搬家行动,描述成为“从一个战场开赴另一个战场”。他告诉记者,在完成为南京检测核酸的既定任务,接到省卫健部门相关通知,76人援扬团队8月4日晚上从南京星夜启程,于5日凌晨近1点抵达扬州。随队抵达扬州的76人中,每座方舱实验室分配8名检测员,24小时不间断检测样本。
这76人,已并非战疫一线“新兵”。“这里过来的人员基本都是参加过全国各地会战的能手,从熟练度到相互配合的默契值,都有更大优势。”徐元杰透露,从瑞丽、大连、深圳,再到此前在张家界、郑州和南京,这支抵达扬州“刚落脚”的队伍,几乎参与了人们能想到的、今年以来国内疫情高发地区的绝大多数战斗。
然而即便是“熟手”,相较此前,眼下强度增加了多少徐元杰也心里清楚。一只连续在战场拉练并未休整过的队伍,在人员原本三班倒的基础上此次进一步改为两班倒——意味着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更长:38人12小时一个班次,除吃饭和上厕所,其余时间都在舱内。
由于任务十万火急,徐元杰直言,刚刚搭好这些移动检测的堡垒,就立马投入扬州全市主城区第三轮大规模核酸样本的检测中。他用一组时间数据,告诉记者当前团队的节奏——
5日凌晨4座方舱搬到扬州,当天下午2点安装全部完成,4点测试运行确定能否“上样”,5日晚上10点正式开始“接样”——此时,距扬州第三轮核酸样本采集开始的时间,仅过去15.5个小时。而截至6日18点,4座投用方舱已完成的检测量,超过3万只试管。
高强度的工作下,徐元杰袒露了一个团队成员节省用时的“小秘密”——“由于任务很重,大家想方设法减少出舱频率。如何减少呢?穿上成人纸尿裤工作。”
但即使如此,时间依旧不算宽裕。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7000多只试管刚好运抵“营地”。“这批试管是从江都送来的,也是第三轮核酸检测中采集的样本。”徐元杰介绍,依据每座方舱核酸检测日均12000-15000只试管的产能,此次调运至扬州的4座方舱满负荷运转下一天能总共能检出5万-6万只试管,“要是按‘10混1’采集,即一只取样试管放置10根采样棉签算,单日检测覆盖面可达50万-60万人。”
社区“一家人”齐心协力,10小时采样5000人
参回斗转,漏尽更阑,8月8日晚上10点,扬州市邗江区竹西社区的会议室还灯火通明,社区工作者们正在为第二天上午的第五轮核酸检测做最后的梳理和准备。
而每到凌晨,这里又是另一幅场景——或是拉开折叠床往空闲处一摊,或是将几张椅子拼在一起,一、二、三、四、五……十一张由社区工作者们“DIY”的床铺,横七竖八地散落在会议室各个角落。
“从扬州部署此轮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天起,直到今天,我们社区所有工作者都睡在会议室,一天也没有回家。”竹西社区党委书记汪婕告诉记者,该社区由月明苑一期,月明苑二三四期和月明东苑三个大型小区组成,共有居民4154户,约1万人。其中,月明苑二三四期有60栋楼,近5000名居民,人口特别密集,且老年人居多。
在第四轮核酸检测时,竹西社区仅用10个小时,就完成了月明苑二三四期近5000人的核酸采样工作。耗时之短、效率之高令许多周边社区赞叹不已,纷纷请汪婕支招。
原来汪婕此前通过自学主动考了“中级社工师”,并将学习到的“方法论”运用到疫情防控工作的实践中来。“通过考试我知道了‘小组工作模式’,现在我们疫情防控工作就是采用这种小组工作模式。我们分成物资后勤保障组,应急突发组,核酸检测租等工作小组,将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综合执法局人员、物业等外来力量全部编入其中,每组明确一个牵头人来负责所有事项的分配。”
汪婕也直言,无论是核酸检测工作还是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都离不开一起拼的“战友”们,“十几名社区工作者面对一万名居民,人手太紧了,庞大的工作量几乎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于是汪婕开始在社区内招募志愿者,没想到,短短三天时间就招募到了120人。提到这群可敬可爱的“战友”时,汪婕有点哽咽,“有个刚退伍回来的志愿者叫许宏彪,我们安排他在卡口查验苏康码,工作6个小时就可以换岗了,但他不是,他换岗后立马又来帮我们做别的工作,每天至少干12个小时;有个‘00后’大学生朱思江,过来18岁生日的第二天就来社区报道,主动请缨和卫生服务中心的人一起做核酸检测,防护服一穿就是6个小时,汗水从头浸透到脚……”
“社区一期出现确诊病例后,最近二三四期气氛也有些低迷和紧张,我打算带大家乐一乐。”汪婕计划着,等第五次核酸检测结束,就用社区大喇叭给大家放国歌,“扬州会好起来的!等这段时间忙完,我还要督促其他社区工作者去考中级社工师呢,10月16日考试,疫情结束后复习还得抓紧。”想到这些,汪婕的语气轻快了不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 李睿哲 洪叶 杨频萍
摄影万程鹏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