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走在小区里,明显感觉老邻居们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家住崇川区北濠东村居民钱松如说。北濠东村是南通市首批安居住宅小区,共有住宅楼106幢、人口近万人,其中拆迁安置3000余人、外来居住2780余人。为化解老旧小区人口结构复杂、人口流动性大等,引发的社区治理力量分散、居民参与意识薄弱等实际情况,社区转变思路,提出“多元主体共管社区事”的理念,激活了新的治理能量,让更多居民站上社区治理舞台“C”位,让居民对社区治理有了更多话语权。尤其是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中,居民合力筑起了密不透风的安全门。2020年9月,北濠东村社区获得中共中央命名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名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两个至高荣誉。
党员群众欢庆两项全国荣誉
老问题•新治理,“多元共治”解难题
“那段时间我们就像救火队,不停地处理各种突发的急难险症,社区应接不暇,居民怨声载道。”社区党委书记肖潇回忆说。由于对物业服务不满意,很多居民拒缴物业费,物业公司无奈撤离,小区管理更是“雪上加霜”,为小区寻找新管家成了共识。但新管家怎么定?传统做法是社区代管,聘请保洁员、秩序员,维持最基础秩序,但这种政府托底无法根治小区顽疾,更不可能让居民满意,也增加了政府的支出。为破除群众“政府依赖”的瓶颈,居委会决定另辟蹊径,在小区广泛走访居民,召开多次居民谈心会,居民对物业由单纯“吐槽”变成“我们需要”。此外,社区通过召开全体业主代表大会重新选举业委会成员、学习其他小区物业管理经验、聘请资质良好的物业公司……逐渐形成“多元共管”治理模式,不仅解决了北濠桥东村的物管难题,而且经营区域划分、小区交通疏导、车辆停放划定等社区治理难题也都迎刃而解。
议事厅里大家群策群力解决物管难题
老居民•新作为,社会组织挑大梁
如何引导居民有效参与社区治理?在北濠东村社区,22家社会组织各显神通,成为社区治理的有力支撑。
居民黄钱玉退休后过上了“含饴弄孙”的日子,空余时间常来居委会参加柔力球队活动,同时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最初,她和其他邻居一直有块心病,楼前近千平米的小游园由于常年没有打理,乱种植、乱堆放“成风”,成了难除的“牛皮癣”。2018年,社区在这个小游园试点“花园计划”,黄钱玉等人发动一批会种植、懂农活、肯出力的居民共同规划设计、动手打理,经过近一年的“打磨”,小花园成为居民们共同呵护的宝贝。在此基础上,黄钱玉等居民组建了“濠管家”议事联盟,每个月针对不同区域的议题召开议事会,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参与了精神疾病妇女康复、新生河河道绿化等民生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中风老兵送去康复希望
以项目为抓手,兴趣类社会组织柔力球队转型为“康伴计划”,志愿者带领中风、残疾群体进行康复训练;以课题为导向,“民间河长”“文明养宠俱乐部”等组织三年来解决各类网格小微课题36个,成为社区治理的领头羊。过去是“有事找政府”,现在是“有事先商量”,社会组织不仅在综合治理、志愿服务、居民自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成为桥梁和纽带,让居民和社区党委的心贴得更近。在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社区党委“一呼百应”,得益于这些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组织。
老居民•新作为
老新村•新气象,同心提振精气神
每周一上午七点,伴随着嘹亮的国歌,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在社区先锋广场冉冉升起,旗手是身为退役军人的居民王祥。很快,社区干部、年轻党员加入其中,北濠东村社区民兵国旗班应运而生。晨练的老人、嬉戏的孩童、上学的中小学生、路过的上班族,在国歌的旋律中对着国旗行礼,这是东村的庄严时刻。
老新村•新气象
北濠东村社区始终坚持用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赢得居民信任,社区先后建成图书馆、舞蹈室、健身房等便民设施,28户老弱病残家庭落实精准帮扶,化解群众急盼、难办的事情70余件。实实在在的作为,切实赢得了群众的认同与尊重,东村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居民钱松如说,“以前大家聚在一起说的都是哪里的垃圾没有清理,谁家的乱种植没人过问;现在社区环境好了,大家在一起谈的都是如何让这个共同的家更好。”在北濠东村社区大厅里,一块绘满居民笑容的“笑脸墙”诞生,“让居民发自肺腑地微笑”成为东村社区干部的服务宗旨和追求。(袁晓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