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要闻 >

物件里的红色记忆丨老渔阳里:孕育初心的“秘密摇篮”,诞生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诸多第一

时间:2021-04-01 14:22来源:未知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荔枝新闻结合纪录片《百炼成钢》,推出系列策划【物件里的红色记忆】,通过党史中的小物件呈现大时代,回望建党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

  亢慕义斋的图书,滋养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人民的手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小岗村的手印,见证了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从革命到建设到改革到复兴,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讲好红色故事,献礼建党百年。

  
       1920年8月22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警务日报》在“中国情报”一栏中,出现了长达36行的情报秘闻,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租界警方已密切关注一名中国籍的男子在上海的行踪动向,并详细了解他在北京的“过激”行为。

  这位被租界警方重点关注的神秘人士,就是当时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1920年春节前夕,为躲避军阀追捕的陈独秀,在李大钊护送下离开北京,带着“相约建党”的约定几经辗转来到上海,在老渔阳里扎了根。

  老渔阳里是当年上海法租界的一条石库门弄堂,回到上海陈独秀就居住在老渔阳里2号,这里也是《新青年》编辑部。在这座石库门里,留下了他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一段时光。

  这一年,陈独秀41岁,他巨大的影响力吸引了一批富有理想的年轻人。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张东荪等一批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文化人物纷至沓来。前来老渔阳里拜访的青年越来越多,陈独秀被迫在客厅挂上小黑板,上面写着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

  回到上海不到一年,陈独秀在这里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一劳动节集会,创立了上海机器工会,组织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人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还起草了党的纲领。

  1920年8月,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为主要成员,在这里组建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为书记,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随后,在这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工人刊物《劳动界》、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刊《共产党》月刊。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陈独秀起着重要作用。老渔阳里2号这座房子,不仅是陈独秀的住所,也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老渔阳里还有一个出口在淮海路上,从这个弄堂口出来是新渔阳里6号。这里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的地方,成立时间是1920年8月。

  后来这里挂上了外国语学社的牌子,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著名共产党人就是在这里经过最初的俄语学习后,成为首批留苏的学生。

  老渔阳里2号与外国语学社相隔不远,陈独秀不出弄堂就可以去学校讲课,渔阳里的弄堂后来被叫做“共产主义小道”。

  这里也留下了许多共产党早期活动家的身影,他们中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翻译了《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的李汉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俞秀松、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沈雁冰,还有外国语学社社长杨明斋,和《共产党》月刊的主编李达。

  1920年5月至7月间,27岁的毛泽东在老渔阳里2号拜访了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这是令他记忆深刻的会面。

  多年以后,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向到访的美国记者斯诺回忆道,“陈独秀谈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老渔阳里2号作为中国共产党孕育初心的“秘密摇篮”,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创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诸多第一。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