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大丰区新型农村社区周古凯卢日伟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盐城市大丰区新型农村社区周古凯卢日伟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泗洪县临淮镇胜利家园小区是该县农房改善项目示范小区之一陈玉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盐城市大丰区新型农村社区(含题图)周古凯卢日伟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集镇安置小区 记者 吴俊 摄
涟水县条河社区 记者 余萍 摄
截至2020年底,苏北已有超过20万户农房得到改善。今年春节后上班首日,省委书记娄勤俭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专题调研,要求持续抓好苏北农房改善,并提出“科学稳妥谋划推进苏南苏中农房改善,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3月3日发布的2021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鼓励苏中苏南地区结合实际,积极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
随着苏北农房改善三年攻坚战进入收官之年,我省将苏南苏中地区农民住房条件改善也提上工作日程。
苏南苏中农民也盼住房改善
农房改善,是我省乡村振兴大棋局中的一步重要落子。
2018年9月以来,江苏把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划3年内改善30万户。据2020年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调查,苏北五市住房条件改善农户的满意率达93.3%。
苏北农民的欢欣鼓舞,让苏中苏南老百姓“眼热”。省规划设计集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所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张培刚说,虽然苏南苏中地区整体经济实力较强、推进集中居住较早,但对标美丽乡村建设愿景和目标,短板依然存在。
“现有农房普遍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当时建筑材料和工艺所限,这些农房经年累月,已到了需要更新改善的时候。而苏北农房改善的大力推进,也使苏南、苏中地区很多农民对改善农房的愿望越发强烈。”张培刚说。
以农村改革发展起步较早的无锡为例,当地很多农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设计标准、建设标准较低,大多为空斗墙、联排式,质量差、设施落后、环境与布局乱,加之从2005年停批农村自建房,部分农民住房由于长期没法翻修已十分破旧,甚至成为危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这一现状整体上与当地农村发展水平及农民美好生活需求并不相称。
“农房改善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不仅注重居住条件的改善,还要关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苏北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史修松表示。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的龙开胜教授也认为,苏南、苏中推进农房改善,有利于这些地区深入优化村庄布局和农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使农业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从而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因此,推进苏南苏中农房改善,不仅是实现农民的“安居梦”,更是江苏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最大困难是土地资源制约
推进农房改善,苏南苏中最大的优势是具有更为坚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省农经学会会长、研究员胥爱贵分析,与苏北相比,苏南苏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一些地区自筹资金能力强,资金来源渠道更宽,“苏南苏中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更好、更快地推进农房改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从无锡市了解到,该市农房建设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农民自筹资金、财政支持和集体经济组织投入。其中,无锡市级财政对各试点村按照3万元/户的标准进行奖补,专门用于试点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两年共下拨资金7000万元。各地也制定了相应的奖补政策,比如江阴市、惠山区、滨湖区的专项奖补资金为5万元/户,宜兴市为3.45万元/户,锡山区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最高20万元的补助。此外,有关金融机构也积极为有资金需求的农户提供与城市购房贷款同等待遇。
苏南苏中乡镇企业普遍较发达,自然环境较好,村民进城的意愿并不强烈。“推进苏北农房改善,要把同步开展产业配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苏南苏中地区则不需要在配建产业上考虑太多。”张培刚说。
但面临土地资源制约较多,是苏南苏中农房改善推进中的最大困难。
相比苏北有较大空间可以实施整村搬迁,苏南苏中农村的土地资源稀缺,且前期群众自发建设的房子大多缺乏规划、布局分散,这给农房改善工作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无锡市住建局村镇建设处处长任余娟对此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由于农村空间局限,该市在推进农房改善时要在原地翻建,试点中多是腾出一些空间建一批,之后再腾、再建,滚动进行。此外,无锡地处江南水乡,村庄规模一般为50-70户。按照现有形态布局,有的村“出门就是基本农田”,“红线”不能突破,村庄“扩容”难度大,导致在农房建设中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的投入平均到每户要30万-50万元。“如果村庄规模适度扩大到200户左右,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利用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龙开胜经过调研发现,苏南苏中村庄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比如,物流、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村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在垃圾处理、工业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等方面仍普遍存在问题;村庄建设缺乏长期性规划,等等。
无锡先行先试探索特色做法
基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地域文化等存在差异,在农房改善工作方面,苏南苏中“照抄”苏北模式并不可行。无锡市先行先试,率先探索苏南地区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形成诸多独具特色的实践经验。
在农房建设推进过程中,无锡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探索整村翻建模式,由各试点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配套。为打造让农民满意的农房,无锡还开展了农房设计大赛,通过群众投票和专家评审,最终优选18套户型汇编成册,免费提供给有建房需求的农户使用。
此外,无锡市将农房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提升结合起来,同步实施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任余娟说,无锡乡村很多土地已经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因此无需为产业配套考虑太多。该市按照“一村一品”思路,结合各试点村实际,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创意等业态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互融互动,实现了“业态+”。像惠山区桃源村山南头在当地桃乡农耕文化中融入非遗传承、艺术创作等元素,吸引艺术家、手工艺者等开设创意作坊,成功打造乡村文化交流新平台。
在农房建设试点村,无锡还鼓励村集体结合农村“三块地”改革、土地综合整治、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工作统筹推进,为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探索新路径。宜兴市张渚镇五洞桥村通过宅基地异地新建的方式,整合盘活村内零散闲置建设用地4000余平方米,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惠山区阳山镇前寺舍村流转了6户农民的闲置用房,精心打造民宿、餐饮和文创产业,每年为每户农民带来2.5万元收入。
自2018年11月无锡正式启动农村住房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20年底,该市首批107个试点村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累计建设农房8276户,超出目标任务546户;累计竣工农房7979户,超出目标任务249户。在此基础上,无锡今年将全面启动规划发展村庄农房建设,计划到2025年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新江南人家”,全面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
应重点提升村庄功能和品位
记者采访中,专家们认为,苏南苏中农房改善工作不能仅限于“优其屋”,而应因地制宜、全盘谋划,着眼构建让城市更向往的农村现代化居住形态,为“打造全国新农村的样板”而努力。
史修松认为,苏北农房改善中形成的经验,诸如做好省级层面的规划引领,实行“市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坚持“四化同步”稳妥推进、有机结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乡风文明同步推进,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各类阵地建设,引导农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都颇具参考价值。
“苏北地区农房改善工作的组织方式、工作流程、项目建设模式等,苏中苏南地区可适当参考。”在张培刚看来,坚持运用系统化思维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尤其值得借鉴。苏南苏中的农房改善不能把思维和视野局限于“换新屋”,还应同步升级乡村配套设施,按照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思路,在农村地区打造“10分钟生活圈”。同时推进产业提档,为农民拓展增收渠道,使农房改善和农民增收同步推进。
胥爱贵也提到,在谋划苏中、苏南农房改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切勿简单地“补短板”。“苏南、苏中有充分条件按照不同乡村资源禀赋、人文底蕴,把农房更新改造与农村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环境建设等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既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既重塑乡村形态又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龙开胜认为,苏南、苏中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农房改善规划中也应该更多体现超前意识,把重点放在提升村庄功能和品位上。“农房改善需从环境、产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升级,不能以传统农村房屋建设的单一内容来应对新时期农民改善需求升级趋势。”
他还表示,苏南苏中应充分利用自身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做好“加减法”。“在农村住房和环境改善上要‘做加法’,增加村庄生态和公共配套服务用地供给,改善农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污染产业方面要‘做减法’,淘汰落后、污染严重、效益低的乡村产业,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白雪 王安琪 廖健伟
编辑: 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