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当前,江苏“三农”工作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也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近日发布的省委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如何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推动“三农”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交汇点新闻今日起推出省委一号文件解读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四五”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乡村形态将快速演变。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对“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全文提出五个方面33条举措,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画出了路线图。
坚持“三农”重中之重政治站位
“开启新征程,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三农’重中之重的政治站位。”在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看来,进入新阶段,要肩负起新的重大使命,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真抓实干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一号文件明确,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紧压实“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打造一批“江苏精品”农业品牌、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组织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按产业主要品种组建培育自主创新联合体,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分级负责制;继续强化省级扶持,调动农民和主产区“两个积极性”,加大种植水稻50亩以上主体补贴力度;积极引导各地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强化要害攻关,确保产能提升。
“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方面,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新的历史方位下,是我们全面做好三农工作、补齐现代化建设短板弱项的重要历史阶段。必须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两个开好局、起好步’。”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邵红宁说,在农业现代化上,要扭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实施一批种业创新工程项目,建设省级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区域化、全方位推进。在农村现代化上,以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尊重城乡发展演变规律,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提升基础设施和加强公共服务一起做。
推动农民共同富裕
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创造农民高品质生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一号文件明确,要提高农村保障水平,2021年,全省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610元;要大力促进农村消费,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2021年,支持100个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县级农村物流中心覆盖率100%,创建12个农村物流示范县,镇级、村级农村物流站点建设全面开展。
“一号文件着力破解我省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提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手工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这是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农村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孙运宏博士说,近年来,我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比如,徐州市马庄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创等多种产业,实现了民富村强;南京市谷里街道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大景区,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强势发展,拓宽了村民的致富增收渠道。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充分发掘农业的多种功能,重塑乡村的多重价值,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断培育乡村产业新产业新业态,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就业增收。
此外,一号文件明确,要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和经济薄弱村发展两个“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促;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对经济薄弱村进行帮促,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注重特色产业长期培育等。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省农经学会会长胥爱贵表示,现有脱贫成果必须巩固拓展,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区别具体情况分类精准施策,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推动脱贫产业提档升级,加大对脱贫群众就业和农村创新创业的支持,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对经济薄弱村要加大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撑的力度,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要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两者有效衔接。
系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口,需要我们强化系统思维,突出主要矛盾,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统筹谋划实施。
“乡村不止是农村,振兴不只是建设。”在省农科院副院长孙洪武看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要在观念更新,“振兴”不仅有大力发展之意,更有“兴盛起来”之韵,可以说“振兴”注重建设,又高于建设、宽于建设、深于建设。乡村振兴要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一号文件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方面,勾勒了一份“作战图”——加强乡村规划管理,逐步提升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村庄的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立足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优化乡村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分类推进乡村建设,2021年新建100个左右特色田园乡村。
此外,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建立化肥农药使用监测体系、绿色农业投入品目录,鼓励发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推进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2021年,培育3万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根本在科技创新,动力在科技创新,潜力和希望也在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正从过去支撑生产、保障供给,转向引领消费、创造需求,特别是农业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创新创意结合正不断创造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新产品、新服务,呈现出科技支撑对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越来越大的潜力。”孙洪武表示,今年省农科院将重点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绿色生产方式、高效精品农业、都市休闲农业等进行创新研究。同时与地方政府、园区、企业等共建产业研究院,让专家资源和产业“融”在一起,推进公益性“亚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选派“亚夫科技特派员”为小农户提供从技术指导到品牌农产品开发销售的全程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