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交通先行。今年以来,淮安依托公铁水无缝衔接的交通运输优势,加快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日,在淮安市新港码头的作业区内,装满天合光伏板的集装箱被吊车运上开往宁波的海铁联运专列,在到达宁波港后继而转往全球各地,这为淮安及周边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精密电子、服装、家居用品等外贸货物“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新的物流方案及运输路径。
“我们75%的产品出口国外,一个集装箱陆路运输的成本大约是6000元,通过海铁联运的班列,成本可以下降到4500元左右,按照每月100台次车估算,企业全年的运输总成本降低约200万元,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降本增效。”江苏和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沈杰说。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与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级战略形成多重叠加,淮安迎来了绝佳发展机遇。
作为台资集聚示范区,淮安外贸出口量日益增多,贸易往来已不局限于铁路和公路。面对出口企业的实际需求,铁路部门和港口海运密切合作,开启海铁联运互利共赢模式,旨在打通“最后一公里”。
这样的强强联合,不仅充分扩大了铁路和海路运输的辐射范围,亦能在服务、组织运输等多方面取长补短,产生“1+1>2”的效应。
海铁联运进一步简化办理流程、提高作业效率,确保出口货物随到随发,保证货物准时运达,降低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促进更多企业加大马力生产,带来消费市场信心的提升。同时,依托公铁水无缝衔接的优势,海铁联运让货物在公路、铁路、水路间转运顺畅,真正实现了由“江河经济”向“海河经济”转变。
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剑表示,未来,淮安新港将以推进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及集装箱多式联运为主攻方向,打造多式联运物流成本的“洼地”和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高地”。
近年来,淮安市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绩单十分亮眼: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铁路开通运营,淮安迈入高铁时代;淮安机场建设大力推进,顺利升格为国际机场;“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通航能力大幅提升。
“十四五”期间,淮安将围绕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定位,聚力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新的海铁联运班列作为城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将更好地服务全市转型跨越发展,补充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真正让枢纽和交通成为城市建设的“先行军”、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为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枢纽新城”贡献港口力量。(记者:孔凌翔 郑国梁 编辑:鲁茗茗 责编:于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