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邳县老板今天仍在村部门前收大蒜,请大家合理安排农活,全力备战三夏”,5月23日上午,随着应急喇叭吆喝声,李集镇张刘村村部很快变成了临时“大蒜收购站”。
李集镇今年种植大蒜2300多亩,其中,仅大周、张刘两村种植大蒜就达1200多亩,占全镇种植面积一半以上。张刘村主要领导介绍,去年该村种植的大蒜因市场销售不畅,群众颇有怨言。为此,他们一方面发动党员干部带头,打消村民顾虑,将大蒜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亩以上;一方面邀请镇农技专家登门授课,现场指导,虽然气候不太好,今年大蒜的平均亩产量仍达3800斤以上,年初他们几个主职干部还早早与外地客商联系,为大蒜销售找好了“婆家”。有人笑着问他,将村部改做“临时收购站”,会不会怕人说他“官商勾结,从中牟利”?尤敦红憨厚的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再说,村部本来就是基层的便民服务中心,只要便民利民,什么事都好说”。
该村李东组村民李绍启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今年他家的2.1亩大蒜,已先后卖了蒜头7800余斤,按1.5元的平均收购价格,收入也达12000元以上,这还不算当初大蒜匀苗和后期蒜薹挣钱和省下的生活成本。李中组村民李成威算盘打得更精,他利用田头沟旁拾辍的一亩多边角地种植的大蒜,早早上街赶“俏市”,鲜嫩蒜头最高卖到每斤四五块,现在市场的每斤零售价仍达2块多钱。当然,要说李集镇今年最大的“市场大赢家”还的说是大周村二组的宋红银,他将承包的70多亩耕地一次性“押宝”,全都种上了大蒜,单季收入近45万元,河南省的一位张姓经纪人专程开车来到他家田头现场收购,并与他一次性签订了3年的优先承销合同,为他临时打工的12位街坊邻居也拿到了每人每天120元的工资,可他们心里更多的还是懊悔,暗恨自己不听劝,白白失去了一个发财的机会。而说到成功经验,宋红艳只留下这样一句朴实的话语:“市场就是这样,有一囊必有一香,阳光总在风雨后,关键还在于自己怎么把握”。
该村李东组村民李绍启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今年他家的2.1亩大蒜,已先后卖了蒜头7800余斤,按1.5元的平均收购价格,收入也达12000元以上,这还不算当初大蒜匀苗和后期蒜薹挣钱和省下的生活成本。李中组村民李成威算盘打得更精,他利用田头沟旁拾辍的一亩多边角地种植的大蒜,早早上街赶“俏市”,鲜嫩蒜头最高卖到每斤四五块,现在市场的每斤零售价仍达2块多钱。当然,要说李集镇今年最大的“市场大赢家”还的说是大周村二组的宋红银,他将承包的70多亩耕地一次性“押宝”,全都种上了大蒜,单季收入近45万元,河南省的一位张姓经纪人专程开车来到他家田头现场收购,并与他一次性签订了3年的优先承销合同,为他临时打工的12位街坊邻居也拿到了每人每天120元的工资,可他们心里更多的还是懊悔,暗恨自己不听劝,白白失去了一个发财的机会。而说到成功经验,宋红艳只留下这样一句朴实的话语:“市场就是这样,有一囊必有一香,阳光总在风雨后,关键还在于自己怎么把握”。
李集镇主要领导告诉记者,借助这股“大蒜热”,该镇将在“三夏”期间进一步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同时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勇于探索,主动作为,为农民当好“市场保镖”和“技术保姆”,以此拉长李集镇农业这条“短腿”,提振“乡村振兴”。
全媒体通讯员 张政宏、赵鹏
编辑:仝泽新 责任编辑:姚娟
编辑:仝泽新 责任编辑: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