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日前在无锡举行,1400多名嘉宾云集太湖之滨,共享万物智联新成果,共创数字经济新未来。
作为中国物联网的“起航地”,近年来无锡紧跟数字中国、数字江苏建设步伐,世界物联网发展史上的“太湖印记”愈发耀眼。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物联网”“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这标志着中国物联网从此开启新纪元,一个万物融合、万物共生的数字时代喷薄欲出。无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打造更适宜“融合共生”的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以无锡物联网发展的新进步,为数字江苏作出更大贡献、为数字中国探索先行之路。
持续深耕 打造物联网新图景
物博会期间,无锡“十大数字城市典型场景”发布,80余项总投资超500亿元的重大合作项目签约,为人们描绘向数而生、向数而行的物联网新图景。
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见证并参与了万物互联从概念火种到应用火热的全过程。特别是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首办至今的7年来,以应用带产业、以示范拓市场、以模式促推广,物联网已然成为无锡的产业地标和城市名片。
持续深耕,无锡万物互联的产业形态更加鲜明。去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达3563亿元,占全省的1/2、全国的近1/4,今年前三季度继续保持14%的高速增长。受物联网的渗透带动,无锡数字经济大跨步前进,去年核心产业规模超6000亿元,发展指数江苏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8.6%。无锡推动物联网赋能千行百业,累计承担国家级重大应用示范项目23个,无锡企业承接的物联网工程项目遍及78个国家和地区的830多座城市。
瞄准前沿,无锡万物互联的城市形态更加鲜明。无锡荣获2022世界智慧城市“宜居和包容大奖”;在全国首先完成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和IPV6规模部署;入选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双智”试点;率先发布车联网地方标准,车联网域覆盖超450平方公里,全国第一。
面向大众,无锡万物互联的生活形态更加鲜明。建成全省首个以“数字底座+应用场景”为核心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数字防疫、智慧城管、智慧燃气等治理、政务、生活类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全体市民逐渐享受到一网统管、一网统办、一网协同的数字生活。
兴业强链 车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物博会期间,一辆圆润可爱的小巴停靠在无锡博览中心站,吸引不少市民关注。“这是无人驾驶小巴,用来免费接驳乘客。”车城智联项目负责人介绍,车辆配备一套感知系统,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该系统可全方位实时感知周围物体,实现正常车辆变道、障碍物预警、地面交通标线识别等,从而在复杂交通场景下安全运行。万物皆可互联的时代,无锡选择车联网作为重点突破领域,一手抓智慧交通和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一手抓车载雷达、智慧座舱等相关产业引育,车联网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今年8月,全国首个以车联网为主题的省级特色小镇——中国南山·无锡车联网小镇正式开园。小镇重点打造车联网先导区产业基地、车联网数据运营管理中心、车联网先导区展示中心及一批车联网高端技术和城市应用场景,已集聚车联网企业40多家。无锡还先后引进米文动力、优地科技等相关企业总部落户,围绕自动驾驶商业运营,深度对接奥迪、福特等车企,推进研发中心、应用示范和产业项目落地。截至目前,无锡已完成856个点段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路网设施1200余套,智能网联道路超过1000公里,今年前三季度产业规模超260亿元。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无锡构筑了相对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目前《无锡市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草案)》通过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一审,成为全国首部车联网领域的地方性法规;《无锡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标志着无锡成为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全域开放的城市。
借“数”发力 推动制造业攀高焕新
无锡百年通工业输送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企业通过配备智能物流配套系统、智能仓储系统等现代化工业智能设备,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企业负责人介绍,“机器换人”让企业生产效率提升40%,关键工序人数减少42%。
作为制造业大市,无锡拥有工业企业8万多家。眼下,重塑产业生态,推动数字化转型成为无锡工业企业的普遍共识。今年上半年,无锡全市1325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84亿元,较同期增长10.5%,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1.8个百分点,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无锡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服务商,打造制造业数字化的典型应用场景。雪浪云平台自主研发并打造“工厂大脑”,连接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全域认知、全局优化、全线智能的数字化工厂,引发产业内生集聚效应。瀚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专注于降低中小企业的上云成本,已接入工业企业5000余家,分布于电力、能源、高端装备等行业,平台接入活跃设备数1600余万。目前,无锡已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家、“灯塔工厂”2家,数字化转型正推动全市制造业发展不断攀高焕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浦敏琦
编辑:肖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