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2022-11-15 11:32 睢宁新闻网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孙鸿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实践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十年我国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时刻践行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铮铮誓言。党和政府在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上持续用力,我国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完善,基本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兜实,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全面提升,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新时代十年,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就业体系。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从37102万人增长到4677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从4.10%下降到3.96%。全国农民工从26261万人增长到29251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从2.61亿人增长到2.91亿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9年增长到10.9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从5.4亿人增长到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7.9亿人增长到10.4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94人增长到3.04人。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提高到78.2岁。主要健康指标已经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建筑面积从186.8平方米增长到379.4平方米。

  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相关中介机构履行法定职责,并且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要求,为其提供帮助或者办理有关事务的行为。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两大类。在未来五年和更长一个时期,我国要大幅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关键是把基本公共服务和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方面坚持尽力而为,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另一方面坚持量力而行,着力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性公共服务需求,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就是由政府承担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责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目标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投入有保障,地区、城乡、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社会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确保社会公平,推动实现全体公民都能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建设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支持帮扶重点弱势群体就业,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持续推进就业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公平。发展素质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均等化,促进社会保障公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提高医护人员规模和质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城乡均衡布局,持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医疗卫生公平。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文化公平。

  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更高层次需求、保障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所必需但市场自发供给不足的公共服务。着力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强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就是政府通过支持市场主体或公益性社会机构,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广泛多元参与,实现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在全社会促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是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着力扩大就业岗位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就业需求。普及学前教育,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着力扩大非义务教育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性教育需求。大力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社会保障需求。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推动医养结合等多业态融合服务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手段,发展智慧文化、智慧广电、智能体育等文化新业态,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性文化需求。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5日 06版)

责编:丁玉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