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三夏”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从根源上解决秸秆隐患,睢宁坚持疏堵结合、多措并举,将秸秆变废为宝,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动力”和“后劲”。
在李集镇徐厂村的集体养殖场内,60多头牛在进食。该村党总支书记邵允品正在给它们添加饲料。邵允品告诉记者,这些饲料都是今年村里新收的秸秆粉碎后,按照配比制作而成,一头牛一天就要吃掉40斤秸秆。用秸秆喂牛,基本上不花什么钱。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的牛粪尿,还是田地里最好的农家肥,可以很好地改善农田土壤结构,提升农作物抗病虫能力。
邵允品表示,秸秆在生态化循环种养模式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村里建了秸秆存贮场所。今年回收了大约300吨秸秆,一半用于喂牛,一半用来销售。
在官山镇秸秆收储中心,阵阵麦香扑面而来。货车司机刘军聿正将一捆捆秸秆从官山镇大吕村的田间运送到这里,堆成方方正正的麦秸垛。
据了解,官山镇小麦种植面积约10.5万亩,每年秸杆产生量约为2.2万吨。从2017年开始,该镇依托秸秆收储中心,由镇农业公司与企业签订秸秆供用合同,让秸秆有去处,村集体有收入。
据介绍,官山镇2017年收储了8000多吨秸秆,2020年达到了2.2万吨。秸秆收储量逐年增加,该镇也利用相关项目资金,从去年开始,新建了9个村级集中收储点,配合黄圩、官山两个镇级收储中心,分散存储压力,降低收储成本,提高收储效率。今年,官山镇预计收储量达到2.6万吨,全镇秸秆离田率达到90%以上。
秸秆集中收储后,还要充分利用。官山镇经过多年探索,已形成“秸秆—食用菌—营养土—多肉植物(无土栽培)和秸秆—食用菌—有机肥—农作物”两种较为成熟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秸秆进入菌菇企业和奶牛场,产生了效益,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菌渣和畜禽粪污。官山镇开辟了一条畜禽粪污变废为宝的“官山之路”,打造畜禽废弃物处理中心,通过独立研发的分子膜发酵的系统设备,可有效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实现变废为宝的目的。每年,该镇可利用菌渣及畜禽废弃物30万吨,生产高品质有机肥10万吨。
除了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利用,睢宁还将秸秆转化为电厂的生物质燃料和沼气的发酵原料,主供长青生物质发电和37个沼气工程使用,每年消纳秸秆32.61万吨;利用秸秆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环保性,依托新技术用于编织以及板材制作,每年消纳秸秆1.5万吨。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截至昨天,全县已完成秸秆还田78万亩、离田43万亩。睢宁通过秸秆综合利用,促进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冯威 祁晗 冯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