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十年·答卷》系列节目,我们打开“一带一路”这张答卷。2013年金秋时节,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旨在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携手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各国合作发展开创新机遇,谋求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一步步走深走实,成了各国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也成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它是如何做到的,又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谢毅是中铁二院总工程师,中老铁路从九十年代提出到2002年开始真正勘察设计,一直到2016年才正式开工,这条铁路就像是谢毅的孩子一样,非常亲切,更为它感到骄傲。
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总长度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凝结着中老两国近2万名建设者,数十年的心血和劳动。在它建成前,老挝仅有一段长约3.5公里的铁路连接泰国,建成开通后,中老铁路大大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时空距离,将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交通运输格局由此被深刻改变。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截至2022年9月1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671万人次,货物运量达717万吨,呈现客货运输两旺态势。如今,和中老铁路一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更为高效,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重大项目均取得积极进展。这一切正源于2013年金秋那个影响深远的伟大构想。
哈萨克斯坦国际问题专家铁木尔·沙伊梅尔格诺夫说:“九年前,习近平主席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著名演讲,首次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完全是一个新的、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来处理国际关系的构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说:“通过九年的‘一带一路’的建设,我们深刻认识到,团结合作是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促进共同发展的一个最好选择。九年来,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实现了共赢,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多更广地传达到世界各地。”
截至2022年7月底,全球已有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0多份关于“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从水坝、桥梁到港口、铁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带来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升级,释放出全新的发展机遇。
过去十年,这家创办于北京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他们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中东运营总部,近200位埃及本地员工和20多位中国员工一起,为数以百万计的中东地区视频内容创作者和用户提供服务,他们在埃及投资兴业的底气,正来自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
赤子城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平说:“早些年,会考虑到‘一带一路’国家网络环境不行,那时候还没有5G,4G在那些区域也不是很普及。这十年,整个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号的基建、互联网基础建设,都能看到中国公司在这些地方参与的身影。”
作为最早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在埃及,一系列标志性的合作项目在过去近十年间纷纷落地成型。作为中非合作优良典范的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截至今年6月底已经有134家各类企业入驻,实际投资额超14亿美元,累计向埃及纳税超2亿美元。由中企承建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目前20栋建筑的主体结构已经全部完成封顶,该项目不仅让385.8米的非洲第一高楼落户埃及,同时还极大推动了埃及“2030愿景”的实现以及国家现代化的建设。
张威说:“基础设施改变了这些国家的比较优势,因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这些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合作的成本。通过‘硬连通’建设,不仅储备了一批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而且储备了未来发展的一些必要条件和能力。”
郑雷珏是重庆团结村车站值班员,以前这个站只是一个小站,一个月就那么几趟列车,货物也非常单一,主要就是汽车零配件。但是,中欧班列开通十年以来,现在的车流量非常巨大,车站的龙门吊采用三班倒的方式进行作业。
2011年,首列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的国际联运列车探索开行,开启了中国“钢铁驼队”跨越亚欧大陆的不间断旅程。截至2022年8月底,中欧班列已铺画了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个城市,形成新时代亚欧陆路运输的骨干通道。
5年前,一条全新的国际陆海贸易大通道的诞生,更是让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迎来了全新的开放机遇。在重庆两江新区工业园区的一家汽车工厂里,一辆辆崭新的汽车完成组装,驶出生产线,几天后,它们将通过陆海新通道,运往广西的钦州港,在那里装船,销往东盟市场。
赛力斯集团进出口业务负责人刘利颖说:“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通过江海联运模式,运输需要30多天。自陆海新通道开通以来,从重庆的团结村开始装铁路运到钦州港,然后从钦州港装海运到雅加达,这个过程只需要20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期间,多次强调内陆省份要主动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把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让内陆省份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2021年,陕西对“一带一路”进出口总额达到810.23亿元,是2013年的4倍。在河南,打造起陆上、空中、网上三条丝绸之路,连通了196个国家和地区,织起了一张链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云端大网”,一年的跨境电商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在重庆,三大国际贸易物流通道架起互联互通桥梁,近40条中欧班列线路,辐射国内59个铁路站点和29个港口,通达亚欧近百个城市。
刘倩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的一名教师。这些年来,留学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从过去最早只有28个人,到现在已经有491名学生,几乎覆盖到全球的各地各大洲。
今年8月31日,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在珠海校区迎来了一批新生,他们均来自埃塞俄比亚、尼泊尔、摩洛哥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未来两年,他们将在这里学习“一带一路”政策理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管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社会调研以及领导力等特色课程。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深远谋划,相继召开了三次关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座谈会。每次座谈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都作出重要部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内涵不断丰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说:“‘一带一路’代表的经济全球化是民生导向的,习主席在去年11月19日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就提出要做‘小而美’的项目,‘小而美’的项目就是真正对民生有帮助的。”
教育合作正是推动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和技术发展能力方面的重要抓手。以鲁班命名的鲁班工坊,如今已经在亚非欧的19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参与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发展,更成为各国之间民心相通的纽带。作为中埃共建鲁班工坊的骨干教师,埃塞俄比亚青年涂则钢,今年8月参加了在天津开幕的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历经3年学习历练,他已经完成硕士学业并继续攻读博士。他将在博士毕业之后,回到埃塞俄比亚,为自己的国家培养更多的职业技能人才。
张威说:“民心相通是未来‘一带一路’建设更好的重要基础,民心相通是实现各个国家各个层面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认同,会推动各国在各个层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历经近十年的携手同行,除了改善民生,共建“一带一路”聚焦绿色和科技创新的底色也越来越清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与沿线28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和84个共建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一带一路”必将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
制片人丨李作诗
主编丨喻晓轩 刘宁
编辑丨高琦 陆隽弘 法绮 陈鹏 陈丽 温晓
摄像丨徐鹏 陈鑑开 王宏超 陈恒杰
责编丨刘小萍 马汝涛
剪辑丨佟永杰 赵云龙
责任编辑:迟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