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喜迎二十大 共祝祖国好”特别报道|平凡成就伟大,榜样引领前行

时间:2022-10-01 21:28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编者按 在举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浓郁氛围中,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3周年华诞。大江南北,人们用欢歌笑语深情唱响“我爱你,中国”,衷心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表达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壮志豪情。从今天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推出“喜迎二十大 共祝祖国好”特别报道,展现各行各业奋斗者为国庆生、为党放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故事。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个体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和群体,他们心怀“国之大者”,立足本职拼搏奉献,用智慧和汗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建功立业。一个个先进典型犹如一座座灯塔,引领我们在新征程上奋发进取,再铸辉煌。今天,让我们在《歌唱祖国》的动人旋律中,聚焦新时代江苏先进典型,了解他们的最新事迹,领略他们的最美风采,汲取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长江村的“当家人”郁霞秋 ——

村民生活有保障我才安心

工作中的郁霞秋(中)工作中的郁霞秋(中)

9月30日,走在张家港市金港镇长江村,只见绿树成荫,小楼林立,一派现代乡村风光。在村里的红色长廊、健身步道等公共空间,国庆的节日氛围浓厚。但是,要采访到这幅幸福乡村图的“描绘者”、长江村党委书记郁霞秋,却有点难——她实在太忙了。她告诉记者:“真的很不好意思,很难凑出整段时间接受采访。”

走访村民、对接项目、学习交流、参与党建……59岁的郁霞秋忙并快乐着。她笑道:“现在一周七天连轴转,就是为了将上半年被疫情耽误的村里产业进度补上来,冲刺全年目标。”最近疫情防控形势趋稳,郁霞秋还辗转各地谈业务合作,因为“很多项目需要面对面交流”。

响应亲情乡情的召唤,2001年,已经从医15年的郁霞秋从医院一把业务“尖刀”转身,回到了长江村这片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13年,她挑起了全村“当家人”的重担。这些年,她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打造苏州市首家上市村企,夯实了村级经济发展的基石;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布局“医药+医疗”大健康产业,实现了村企的华丽转型。长江村成了一个村强民富的“小康样本”,先后夺得“全国文明村”四连冠,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最美乡村”,村企长江润发集团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荣誉背后,是全村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村党委打造“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结合的收入分配体系,长江村实现失地农民全就业,并将他们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全村医疗保险和就业实现全覆盖。此外,长江村还完善儿童家庭教育档案,细化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妇女“两癌”筛查等工作。自2014年起,长江村党委每年制定“民生十件实事”,购买大病医疗保险、解决村民员工子女读书问题、完成雨污分流、实现天然气入户……一件件实事,都办在村民的心坎上。郁霞秋说:“发展要惠及村民,村民生活有保障,我才会安心。”

企业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数据,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目前,长江润发正在与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的三甲医院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医药、医疗领域的创新研发。郁霞秋介绍,长江村将锚定“三个百亿”的新目标,即实现“上市公司市值100亿元、医疗健康产业100亿元、集团公司资产100亿元”。

近期,郁霞秋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收集来访者意见,进一步了解村民和村办企业的诉求,要把大家的期盼和建议带到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上。其实,作为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代表,郁霞秋已将村民意见收集工作常态化。在村里设立的“党代表工作室”,她时常与村民、外来就业者等不同群体面对面交流,征求大家对乡村发展和振兴的想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郁霞秋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但是,乡村培养并走出去的大学生很多不愿回来。”郁霞秋说,如何在政策上给予返乡人才更高待遇,让乡村留得住人才,如何实现村集体经营性用地的顺畅流转和规范使用等,这些都是农村发展中值得探索的问题。

守护八十二位“烈士哥哥”一辈子的李爱云 ——

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

孩子们听李爱云奶奶讲述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孩子们听李爱云奶奶讲述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

9月23日,去淮安市翔宇北路实验小学;9月26日,去淮阴小学;9月30日,去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李爱云的笔记本上记录的行程很满。每到一地,她都动情地讲述新四军在刘老庄战斗的故事,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了,我由衷地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而高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奋斗来的,我希望通过自己不断地宣讲,让年轻人牢记历史,努力为国家作贡献。”李爱云说。

“我叫李爱云,是新四军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之一李云鹏的妹妹。哥哥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将生命留在淮阴;我为继承哥哥的遗志,将青春献给淮阴。”这段开场白,李爱云已记不清在宣讲时说过多少次。在她默默为82位“烈士哥哥”守墓的岁月里,光阴流转,青丝变白发,但她对当年许下的承诺从未动摇过。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在刘老庄与日寇浴血奋战,指导员李云鹏和战友共82位勇士壮烈牺牲。李爱云从小就对未曾谋面的英雄大哥无比敬仰。1967年3月18日,她随父母第一次来到刘老庄时,被成千上万淮阴父老乡亲手捧白花祭扫烈士的场景所震撼,便下定决心要守护“烈士哥哥”们一辈子。

一句承诺,便是一生坚守。1969年7月,李爱云独自办理户口转迁手续,插队落户到刘老庄大队。53年来,她多次放弃特招参军、推荐入学、回乡工作的机会,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我这样做,是一份承诺和责任,人生更有价值,我作为烈士的妹妹才算合格。”李爱云说。

从1976年5月起,李爱云向中小学生、解放军和干部群众义务宣讲82位烈士的英雄事迹。淮安多个中小学、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武警部队等,都留下了她宣讲的身影。40多年来,她累计义务宣讲2000余场,覆盖受众16.8万人次。她先后被20多家单位聘为校外辅导员,连续10年为高一新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连续18年为入伍新兵作国防教育报告。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始终不变的是初心与信仰。这些年,李爱云获得多项荣誉,获评“江苏省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

李爱云告诉记者,女儿6岁起她便每年带女儿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祭扫,外孙女很小的时候也被抱来看望82位烈士。“以后我讲不动了,我的女儿、外孙女还要接着讲,希望以我们的红色家风带动身边更多家庭,也期待更多人加入传承红色基因的队伍中来。”

再过半个月,党的二十大就将在北京召开。“这次盛会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划新布局、勾勒新蓝图、展望新未来。”李爱云充满期待地说,鉴往事,知来者,她将继续讲好、讲实、讲活中国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努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让信仰闪光!

海安赴宁蒗支教教师群体 ——

书写东西部教育帮扶的传奇

陶长江在上课陶长江在上课

自8月20日离家前往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第十一轮海安宁蒗支教团的20位老师已在这座高原小城工作了一个多月。“考虑到疫情,国庆长假全体海安老师都留在宁蒗。”支教团领队、宁蒗民族中学副校长陶长江9月27日告诉记者。

源于一个“木材换人才”的美丽约定,从1988年至今,海安先后派出228名教师、310人次到宁蒗支援当地教育事业,累计已为宁蒗培养初中和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大学生和中专生1万多名。这持续30多年的支教接力,改变了山区孩子们的命运,为当地实现整体脱贫和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携手书写这一东西部教育帮扶传奇的,有宁蒗、海安两地的党委政府,还有一批批来宁蒗教书育人的海安老师。他们从黄海之滨奔赴彩云之南,克服远离家乡、高原气候、语言障碍等各种困难,守在滇西小城的三尺讲台上,硬是把这个高考常被“剃光头”的地方变成当地的教育强县。在民族中学连续毕业的四届“海安班”学生中,有4人考取清华北大,一半以上被复旦、同济、武汉大学等名校录取,一本达线率超过95%。支教教师群体也被授予江苏“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

陶长江已是连续第二轮去支教并担任领队。7月中旬,他带领第十轮支教团圆满完成3年任务回到家乡,仅一个月后,他又接过第十一轮支教的“接力棒”,再次率团奔赴滇西高原。他说:“上一轮支教期间,跟宁蒗的师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希望我来、需要我来。想到自己再过3年就退休了,能在宁蒗这里画个美好的句号,很值!”

正在宁蒗二中支教的生物老师刘爱荣也是第二次去,2016年至2019年间,他曾作为第九轮支教团成员在民族中学工作过。

谈起阔别3年后再赴宁蒗的感受,刘爱荣的语气中有掩不住的喜悦:“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我离开时,宁蒗二中这一片还是荒地,现在已是楼房林立,县城面积比以前扩大了几倍。到学生家去家访,原来的泥巴路已变成水泥路,去年宁蒗还开通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很多学生的家长选择外出打工,他们观念变了,不像以前满足于守着几亩山地过日子。”

宁蒗二中是一所新学校,年轻教师多,海安老师们“传帮带”的任务很重。51岁的刘爱荣每周除了要给两个班学生授课外,还要用两个半天的时间,参加高一和高二年级的教研活动,与当地教师一起听课、评课、备课。9月26日,他还应宁蒗教育局之邀,给全县教师做了关于“如何有效备课”的讲座。

山区的孩子学习特别刻苦,每晚十点半自习结束后,总会有几个学生继续留在教室里用功。班主任刘爱荣也陪着他们直到深夜,他告诉记者:“我对孩子们承诺,你们在教室学到什么时候,我就陪你们到什么时候。”

为宁蒗人民造福,为海安人民争光。海安老师的奉献,为宁蒗建设最美彝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宁蒗县委书记张伟说,宁蒗的未来在教育,宁蒗的教育更离不开海安的支持。

“微米世界”大工匠陈亮 ——

让技能报国的队伍不断壮大

陈亮在工作中陈亮在工作中

国庆长假,许多人都奋战在工作岗位上,“江苏大工匠”陈亮也是如此,他坦言,假期只能休息一天。“上半年由于疫情,配件、刀具买不到,现在疫情防控形势稳定,之前积压的单子要在这几个月抓紧完成。”

陈亮是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组班长、高级技师,曾获“全国最美职工”荣誉。从进企业的第一天开始,他一心扎根基层,练就研制模具精度仅为1根头发丝1/70的拿手绝活。

陈亮戏称自己的工作为“下蛋的母鸡”——他加工的模具,专门用于生产精密零件,而这一个个关键零部件,最终构成引领制造业潮流的“大国重器”。

最近,陈亮在忙两个项目,其中一个是与清华大学合作的航空发动机重要零件项目。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工艺十分复杂,被誉为“工业皇冠”,能否造出高热效率、高推重比的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水平的标志。这次陈亮和团队研制的产品,用于“打出”发动机涡轮片上的气膜冷却孔。“可别小看这一个个小孔,它们能让燃料燃烧的热效率更高,从而给飞机提供更大的扭矩和更强的动力。”陈亮说。

陈亮的另一个项目与时下风行的新能源车有关。他介绍,电车氢燃料电池外有一层壳,学名叫“双极板”,它既要起到防冲击、耐腐蚀的保护作用,也要具备收集、传导电流的功能。“双极板上有密密麻麻的凹槽,这些凹槽的加工要保证极高的精度和前后一致性。”陈亮告诉记者,电车的双极板块头大,需用大型的冲压机床加工,先例和资料很少,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他和团队反复调试加工参数,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终于生产出合格的电车双极板模具。

作为教育部首批产业示范导师,陈亮表示,接下来,他不仅要把精密加工的“基本功”练好,更要把产业工人的队伍带出来,培养出更多引领行业转型发展的优秀工匠人才。“我们这一行,关键在不断用实操积累经验。”陈亮说,他现在正在编制相关的手册和教材,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纳入其中,帮助更多工人取得技术上的进步。

对于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陈亮有着自己的期盼,他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工人的待遇,让总量更大、素质更高的产业工人成为支撑中国制造自主创新、迈向高端的重要力量,让技能报国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金亦炜 白雪 刘玉琴 刘春

统筹 王晓映 刘玉琴

编辑: 刘艳元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