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后,港城的年味越来越浓了。每到这个时候,亲友间的礼尚往来都会让不少人伤透脑筋,不知该送些啥好。记者了解到,送“健康”礼是近年来不少人的共同选择,年轻人也将送“健康”礼作为对长辈的祝福。节前,五花八门的红外线产品及吸氧机等打着高科技、健康概念的产品销售渐火。
然而,专家提醒说,送“健康”礼,也要警惕“健康陷阱”。因为很多厂家利用人们对医疗信息的认识缺失,炒作一些所谓的高科技,夸大产品的健康功效,借此蒙蔽消费者。另一方面,很多健康类产品本身的使用都有相对严格的对症情况,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明确区分这些情况,商家的宣传反而容易让人们选择不当。也就是说,消费者的理性选择与购买同样重要。
为了让广大消费者能明白消费,昨天,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
受老年人青睐的红外线产品“特效”不可信
24岁的赵先生老家是招远农村的,毕业后在市区一家公司做业务员,他对记者说:“快过年了,我想给父母各买一套红外线的保暖衣,他们常年下地干农活,都有老寒腿,听卖内衣的营业员说,红外线的保暖内衣对老寒腿有治疗作用,我打算买两套。”
对此,滨医烟台附院骨关节外科主任王兆杰表示,红外类产品作为一种物理因子辅助疗法,适应症状相对较为广泛,但对任何疾病并没有所谓的“特效”,消费者在购买时应特别留意。
王兆杰主任告诉记者说,红外线主要可分为远红外线和近红外线两种。其实红外线技术应用于临床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是确定的。作为一种物理因子疗法,主要利用红外线热效应,适应症相对广泛。凡是可以借助热疗的病症都可以应用红外线技术,包括疼痛、消肿、慢性炎症、局部肿胀、腰肌劳损等,但具体到个人时,考虑到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所处的疾病阶段、是否存在合并症等个体因素,仍然需专业人员的指导。
商家宣称的疗效难以保障
那么,现在市场上利用红外线原理制造的产品是否可信?王兆杰主任表示,关键在于厂家宣传的卖点。红外线技术的临床应用可以保证,但多种多样的远红外线产品,其疗效恐怕很难保障。如果有红外线产品宣称对某些病症有特效,基本不可信,适应症的广泛性并不意味着这种技术对疾病有特效。
比如说,有些厂家宣称将红外线技术应用于服装或床垫中,通过使用产品,可以起到治疗某种疾病的功效。“我认为这种功效不可信,因为消费者无从得知加入其中的量;再者,如果不恰当使用,也可能导致症状加重。而且这类产品通常不作为医疗器械审批,治疗效果难以保障。”王兆杰主任这样说道。
记者了解到,在产品相关标准方面,我国已制定了《红外治疗设备安全专用要求》、《热辐射类治疗设备安全专用要求》、《接触式远红外理疗设备》等相关标准。有专家指出,红外线穿透性较差,远红外线的有效穿透深度仅为0.05毫米-1毫米,近红外线的有效穿透深度约1厘米。因此,包括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儿童及感知功能较差的人等,并不适合使用红外线产品。另外,个别部位的病变也不宜使用,如肿瘤患者使用热疗,反而会加快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也就是说,红外线产品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健康人群没有吸氧的必要
走访中记者发现,除了像红外线产品等宣称将某些“高科技”元素加入其中之外,一些“健康”产品并不宣称对某些疾病有特效,而是通过长期使用的保健功能“放长线”。
记者注意到,在不少家用吸氧机的宣传语中,“室内头晕难受、四肢酸痛是常见的适应症”字眼,也许是鉴于此,吸氧被不少人认为是应对这些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方法。更有厂家宣称,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中高考考生及孕妇等,在面临较大压力或身体不适时,都可以通过吸氧的方法放松身心。
市民周先生听说吸氧机有这些疗效后,前几天赶紧花了3000多元给自己76岁的老父亲购置了一台。周先生告诉记者说,他父亲平时经常感到憋闷、呼吸急促,正好老人快过生日了,送台吸氧机给他,缓解一下身体不适症状吧。
那么,家用吸氧机真能够缓解这些症状吗?烟台毓璜顶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谢广顺表示,吸氧机的原理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将空气中的氧融合,机器便可透出氧气,通常机器透出的氧浓度在90%左右,但由于机器导管不是密闭回路,因此,人体吸入的氧气已经被稀释过,浓度通常在30%左右。
谢主任提醒说,健康人群没有吸氧必要,并无保健、养生功能。吸氧机更适合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比如:慢阻肺患者是比较适合的,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慢阻肺患者需要长期吸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其他情况,如贫血、年老体弱及气管炎、肺纤维化、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心肺系统有疾病的人群,适时吸氧都有一定的益处,但这也并不是必需的措施。
睡眠监测仪存在不准确性
市民郭女士这两年睡眠质量一直不好,经常失眠。上个月,她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一个睡眠监测手环。戴上后,即可与手机app相连接,在第二天醒来,便可以查看自己的睡眠相关数据。其中包括入睡时间及睡眠时长、深睡眠、浅睡眠各自持续时间及夜里翻了几次身等。通过心率、动作和温度的变化显示不同阶段的睡眠质量状况,分析判断用户睡眠质量。
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这种睡眠监测似乎并不具有太多参考价值。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梁辉表示,这种睡眠监测手环“自己拿来随便监测还可以”,并不能作为临床诊断指标,最多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他说:“临床中睡眠监测需要结合多种指标进行判断,而手环或手机app的睡眠监测功能多依据用户的运动加速度。如果戴的人不动,设备就有可能默认已经进入睡眠状态,监测指标相对单一。”
因此,梁辉主任建议,临床中,多导睡眠监测是用于辅助医生诊断的一种监测手段,用以确定患者具体是哪种睡眠障碍。“这就类似于患者拍胸片用以确诊,因为最近几十年,人们对于睡眠障碍的理解,也从狭隘的失眠逐渐认识到睡眠障碍是一大疾病,就目前的分类而言,睡眠障碍包含100多种疾病,也是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包括精神科、呼吸科、神经科、耳鼻喉科和口腔科等。”
可穿戴设备的睡眠监测功能只能作为一种娱乐或参考,对于睡眠情况不佳的人们,可以通过多导睡眠监测以判断具体是哪种睡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