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通桥位于拙政园南面停车场内,跨东北街河,北接东北街,南连拙政园停车场,总长8米,是一座单跨石板人行桥。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周通桥一度成为危桥。为此,姑苏区城管委、住建委、平江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等部门对周通桥开展修缮工作,并对重点区域实施提升改造工程,让市民、游客在游览景区的同时,可以漫步古桥,欣赏河景。
苏州古城的福气,体现在小桥流水、背街小巷,望得见的是人间烟火,听得见的是千年历史,传承着的是一代代人的守护。近年来,平江街道致力于精细化开展古城治理和保护工作,从细节着手,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的古城风貌,守护古城“福气”。
从“枇杷疏导点”到“荷花早市”
守好古城“烟火气息”
清晨,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古城按下了生活的启动键。“马大嫂”们穿梭在各大菜场,挑选蔬果禽肉。家住皮市街的章阿姨喜欢在附近朝阳菜场买完菜后,去白塔西路的小公园兜一圈,跟邻居唠唠嗑,再在公园边的摊头上,买点新鲜“玩意儿”带回家,今年的荷花、莲蓬是她的“心头好”。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年夏季来临时,苏州的枇杷、李子、杨梅等农特产品渐次迎来销售高峰,随之而来的临时摊贩管理工作却一直是个难题。寻找市容秩序管理与市民、摊贩需求相融合的平衡点,是古城城市管理的课题之一。
2020年5月,姑苏区城管委综合考虑群众需求和市容优化,在不影响交通、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和环境卫生的情况下,按照“严格管理、柔性执法、合理疏导”的原则,在白塔西路、皮市街口等区域设置了18个农特产品临时销售点,供果农们现场销售,三年来反响颇佳,今年又将原来的临时销售点升级成一批亮丽且富有设计感的“农特产品自产自销疏导亭”,升级版的临时销售点不但破解了流动摊贩治理难题,而且彰显了城市治理的温度。
“果农们开摊期间,大队每天有2名网格员驻守在现场巡查保障,一方面督促摊贩做好‘门前三包’环境卫生,另一方面有序引导市民选购,不影响市容秩序。”拙政园片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王健介绍。古城与新城不同,特殊的地理环境需要用更精细化的方式去管理,该大队一直致力于优化辖区市容环境,以人为本,以问题为导向,让古城精细化管理有力度、有温度。
从“塔影入巷”到“胡相思巷”
守住古城“文化底蕴”
北寺塔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在北寺塔东边,有一条百米弄堂,名为“塔影弄”,在这里可以看到北寺塔的光影。这里也一度成为人们观赏北寺塔的网红打卡点。
随着时间流转,塔影形成的环境和因素受到影响。如今夕阳依旧,“北塔”依旧,但“塔影入巷”之境却鲜有出现。为此,平江街道深入挖掘街巷人文故事,以“净美街巷”民生实事工程为契机,聘请专业团队以灯影、光电等艺术手法为街巷赋能,恢复塔影弄“塔影入巷”的盛景,让深藏在巷子里的故事和场景得到记录与传播,供市民、游客深度体验。
在平江路东侧,有一条胡厢使巷。因为“厢使”在苏州话中与“相思”发音相似,因此不少人也把这条巷子称作“胡相思巷”。去年平江街道在胡厢使巷打造了一条文化艺术长廊,以紫藤为顶,廊下装点着古色古香的灯笼和油纸伞,浪漫气息满溢。
自2021年姑苏区启动“净美街巷”民生实事工程以来,平江街道已有109条街巷被评为“净美街巷”。“净美街巷”不仅要在“净”上做文章,还要在“美”上不断钻研,把街巷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平江街道聘请专业团队设计施工,对名录底册中的街巷进行微改造、微提升,提升街巷周边硬件设施,还根据街巷周边景点、商业、名人故居、人文典故将街巷串联成微旅游线路,展现街巷底蕴。目前“北寺塔片”“胡厢使片”“大儒片”“皮市街片”四个典范街区已完成打造,今年还将新增“曹胡徐巷片”“仓街片”“怡园片”“香花桥片”等街区路线,供市民、游客体验。
从“一巷一策”到“一步一景”
守护古城“原汁原味”
苏州古城,犹如一块精致的宋锦。而城市管理者,则如双手灵巧的绣娘,为其飞针走线,添色增彩。住在菉葭巷附近的赵阿婆最近发现街巷破旧的垃圾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以镂空花窗作为投放口、亭身白底、配以深棕色顶棚和花格挂落的垃圾亭房。一座小小的垃圾亭房,把苏式粉墙黛瓦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平江街道对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再梳理、再规划,以“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理念,打造古城舒适生活圈,同时突出文化特色,打响文化旅游品牌。今年,平江街道对平江历史街区各街巷的破损垃圾桶和果壳箱进行摸排梳理,根据街巷特色,以新建、改建、提升等方式,打造符合街区整体风貌的苏式垃圾亭房,全方位改善街巷环境。像菉葭巷这样的垃圾亭房,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已建成7座。到今年年底,平江街道共计将完成31处街巷垃圾亭房改建提升。
“平江九巷”是平江路主街西侧9条东西向贯通性街巷,它们是苏州“运河十景”之平江古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800多年,整体布局未变,也是连接平江路景区与观前商区的重要纽带。今年,平江街道围绕“平江九巷”开展全要素提升工作,注重常态化街巷环境整治,以项目带动美化,以规范带动序化,“修旧如旧,保存其真”,在保留街区居民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同时,不断完善街区建设和公共设施。一块标识、一个花箱、一处小品,精细化治理既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又实现了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苏报记者 李浛芃 苏报通讯员 袁梦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