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本地 >

马浅村: 昔日水患村 今朝致富地

时间:2017-06-27 08:36来源:未知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美丽的黄河故道一角。

周为琪告诉我们当年建设防浪墙的位置。

故黄河从洪山村的鲤鱼山向南,沿着东南方向一路往东流,就到了马浅村。这就是我们再探故黄河之行的第九站——马浅村。

马浅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距今约有700年历史。历史上,马浅村是黄河上有名的险工险段,极易发生决口,百姓苦不堪言。随着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实施,马浅村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交通条件等得到了有效改善,一改以往饱受水患的命运,走上了村富民强的道路。

饱受水患的马浅村

按照习俗,村庄命名一般取自村中大姓。有趣的是,马浅村竟没有姓马的人家。对于马浅村村名的由来,当地村民比较推崇的是由商船搁浅而得名这一说法。相传,黄河在南宋年间改道流经睢宁后,每天经过马浅的船只不计其数。到元朝时,一艘船头上安装有木马头的商船,行至此地时搁浅了。船上的商人上岸定居,这里开始叫马家浅。后来又叫马浅寨、马浅庄,最后改为马浅。

历史上,黄河在睢宁有三处决口扇群,马浅就是其中之一。据《睢宁县水利志》记载,明清两代故黄河灾害频繁,有记载的影响重大的决口,明代15次,清代14次。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是过去马浅村鲜明的写照。马浅村村民、今年78岁的周为琪,至今对上世纪60年代发生的那场水灾仍记忆犹新:1963年,马浅村在连续阴雨几个月后,村内一片汪洋,平地水深达1米左右。全村200多名民兵全力抗洪,老人和小孩都逃到地势较高的峰山、洪山一带。这场洪灾导致村内房屋倒塌数百间。夏粮基本无收,全年粮食平均亩产50多斤,群众生活极其艰苦。政府从外地积极调粮以及救灾款物度灾荒。

1972年,为阻挡洪水对河堤的冲刷,防止河堤决口,我县在位于现在马浅桥南约20米处,建设了一段石砌的防浪墙。防浪墙长600米,高2米,宽0.8米,对此后的防洪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县对黄河故道进行了综合开发,曾经对防洪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老防浪墙已满足不了防洪需要,被深埋在黄河故道河堤之下。“现在的黄河故道是按照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的,可以有效解决旱能灌,涝能排问题。”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黄河故道开发助村富民强

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除了对马浅村境内的黄河故道进行了治理,还配套建设了道路、桥梁、绿化等工程。曾经的危桥,已变成宽阔平坦的崭新大桥,惠及黄河故道两岸的马浅人。桥下流经的黄河故道河面宽阔,河水清澈,河两岸的垂柳、无絮杨等连片成排,形成一条绿色长廊。已建成的黄河故道观光路上,不时有行人、车辆通过。

“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不仅根治了水患,还带动了村集体增收。”马浅村党支部书记周会连说,通过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马浅村可增加耕地面积300亩,实现村级集体年增收7万多元。今年村里在黄河故道两岸流转了1100多亩土地,种植了桃、梨等果树及红叶石楠、红枫等景观树,预计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下一步,我们还准备流转1000亩土地,用来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进一步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大大改善了马浅村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交通条件等,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荒地变成了沃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马浅村村民周然告诉记者,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不但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现在桥通了、路顺了,也没有水患了。家里种植小麦和花生每年收成都不错,而且不用愁销路,客商都主动上门购买。”周然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南社”成员、辛亥革命烈士——周祥骏

周祥骏,1870年出生在马浅村一个地主家庭,是清朝末年秀才、贡生。作为一名学者、作家、诗人,他心系国家、思想先进、著书讲学、针砭时弊,堪称江北一代宗师。

1909年,积极拥护革命的周祥骏在上海结识了柳亚子先生,并加入了“南社”。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周祥骏只身前往镇江向时任镇江第一镇军督统的林述庆和统制柏文蔚上书,要求重兵进攻南京。南京攻克后,周祥骏秘密潜回徐州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14年4月20日,周祥骏被张勋以“乱党”之名逮捕。5月16日清晨,时年44岁的周祥骏被杀害于徐州西城门外。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