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生 >

十年巨变,湾上石碑美如画

时间:2017-08-21 09:51来源:未知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石碑村集中居住区内一角。
石碑村集中居住区内多层住宅。
连片水果藕后是标准化厂房。


  故黄河在姚集镇陈井村处拐了个大弯,形成了湾里陈井。我们再探故黄河之行的第十五站——石碑村则在故黄河拐弯处的顶端,即河湾外侧、陈井村的东南部。站在故黄河宋庄桥上向东望去,就可见到河道尽头一排排楼房若隐若现,那就是石碑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在黄河美景的掩映下,石碑村黛墨如画。
  十年巨变,如今的石碑村移步换景、道路畅通、果实满枝头。原本大多居住在黄河埝上的村民,不但实现了全村集中居住,而且生活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村里有了支柱产业,让不方便外出的人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该村先后评市、县“文明村”,2012年被省民政厅评为“和谐社会建设模范村”。石碑村民、现年85岁的武维臣在谈到石碑村这10年变化时,连连说“不敢想”、“没法想”、“想不到”。
  村庄有了大变化
  于绿柳如盖、楼房挺立中,“石碑新村”的大门牌清晰可见。石碑集中居住区内环境优雅,绿化苗木随处可见,多层住宅与单家独院各成一区,小区基础配套设施齐全。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在绿荫下或打牌、或聊天,怡然自得。
  石碑村委会主任武军良介绍,10年前,村里有三分之二的村民还是居住在老黄河堰上。从2007年开始村里筹备建设小区,2009年将堰上63户人家搬迁至堰下集中居住。后又经2011年至2012年的全面运作,完成368套“4+1”多层居民楼工程,拆除原有自然村庄,统一集中居住。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在睢宁首创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集中居住节约了土地约800亩进行复耕,得到百姓好评,也让村民受了益。
  “不仅我们的居住环境改善了,我们的医疗服务也跟上来了,交通自不用说,方便!”武维臣老人开心地说,紧靠着故黄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住在舒适的小区内,衣食无忧,就医有保障,这样的生活很惬意!
  目前,石碑村集中居住第三期工程的街道门面房已经建好,并对外销售,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正在铺设,还有标准化厂房也在招引企业入驻。“条件一旦成熟,停了近30年的石碑集又可以重新热闹起来。”武军良说。
  据了解,这些年来,石碑村除了村内道路得以逐步完善外,今年还建成了长约3公里的环村柏油路。农班车也早早地通到了新村门口,方便了村民往来交通。连接324省道的出村道路提升工程也已列入实施计划。
  致富有了新门路
  说到村里的支柱产业,10年前,石碑村产业最大的亮点是1000多亩的三水梨,其他的几乎没有。10年间,石碑村利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契机,将黄河滩上新整理出来的土地也种上了三水梨,并套种上花生。如今该村的三水梨面积已经达到了2600亩,新栽植的梨树有的已经挂果。同时,该村还建设了1200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及800多亩的大蒜、花生轮作种植基地。而故黄河中泓开挖,则很好地改善了该村蔬菜种植基地的排灌条件。从去年起,该村又从南斯拉夫引进了水果藕的种植。“通过早些年已经成立的合作社平台,我们的果、菜销售市场已经打开,产品质量过关,产品供不应求。下一步就是再提高产品质量,采取精包装,进一步打造品牌,增加收益。”姚集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兼石碑村党支部书记尤逢顺说。
  在养殖业上,该村在远离村庄的地方建设有专门的养殖小区,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年出栏生猪达3万多头。此外,该村还建有一万多平方米的工业厂房和5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目前,电子厂、火机厂已经正常生产,其他项目正在积极招引。
  通过村里这几项支柱产业的带动,目前除了外出务工人员,村内已经有三四百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而随着更多企业的入驻,还将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甚至带动外村人来此就业。
 张静 实习生 王凤梧报道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