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共有五大流派,陈氏、杨氏、孙氏、吴氏、武氏,我县都有流传。但要说起当今各式太极拳的母体,则非陈氏太极拳莫属。
县武术协会副主席 赵建和:这个陈式太极拳是发源于清初明末的时候,在河南温县,有一个陈家沟。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传人,陈王廷,他根据他自家的拳术,再博览众家拳术之精华,他又根据周易和中医,中医人体的经络嘛,以意领气,以气贯身,使意气通过经络,打通全身的经脉创造出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其核心就在于“自缠”: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国家级武术裁判员 县武术协会主席 张凯:陈氏太极拳,我们睢宁最早有人练的,是周礼美老师。当时是国家为了把太极拳作为一个项目向世界推广,各地方没有人会啊,所以就组织各地方体育局,各机关的人,当时叫体委嘛,一部分老师,到陈家沟去培训,培训一套简单的东西,来家里推广。后期我们县里有一位陈氏太极拳老师,叫夏然平老师,他也是家庭条件并不好,人家也是自费跑到河南去,认老师,叫陈庆忠老师,也是陈氏太极拳名家,跟他学习陈氏太极拳。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回来,夏然平就一直默默无闻地推广陈氏太极拳。
在我县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流派,则是杨氏太极拳。清代后期,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在陈家沟做工时,看见陈家十四代后裔陈长兴教徒练武,因而偷师学艺,这就是著名的“偷拳”故事。陈长兴发现后,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杨露禅,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准其正式学习太极拳。杨露禅学成后,辗转来到北京授拳。因其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就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者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
县武术协会秘书长 县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张成辉:现在流传最广的简化24式太极拳,竞赛套路40式等一系列拳种,都是由杨氏传统的85式演变和改编过来,国家体委在1956年,为了便于推广全民健身,推广了24式简化太极拳。就是来自于杨氏。主要就是便于老百姓接受。它的特点就是易学易练,便于推广。
太极拳的其他流派,如吴氏、武氏、孙氏太极拳,均是从杨氏太极拳演化而来。和陈氏、杨氏太极拳相比,我县习练其他流派太极拳的群体相对较小。
李阳 梁潇